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于无声处听惊雷——《包公审驴》案例分析作文

2017-06-07 
于无声处听惊雷——《包公审驴》教学案例分析灵宝市第一小学张凤英背景介绍:为进一步推进“课内增量阅读实验”,
 

于无声处听惊雷

——《包公审驴》教学案例分析

灵宝市第一小学     张凤英

背景介绍:

为进一步推进“课内增量阅读实验”,真正实现课堂瘦身、课内增量阅读的课改目标,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包公审驴》。整个课堂设计巧妙,所有学生兴致盎然,听课老师一致称赞。我们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品尝到了长久以来语文课改革呼吁的“语文味”。

案例描述:

《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计谋”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刘五借以养家糊口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无奈将驴告到官府,包公利用驴能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地“审”驴捉住了小偷,表现了包公断案如神。课堂上,为了突出计谋这一出题,张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出示文本,学生齐读词语)

师:什么是“冒名顶替”?

生:就是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打着别人的旗号做事情。

师:在文章中冒名顶替指的是什么?

师: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替换了刘五原来毛色发亮的、人见人夸的驴。

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文本出示课文中与冒名顶替相关的段落,生齐读。)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上边的这种方法,理解了“闻所未闻”、“遵命”等几个词语的意思。

师:思考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人物都有哪些?(生回答,师板书)

师:谁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说一说这个故事?生继续说,师板书如下:

闻所未闻   刘五       冒名顶替

                告

包公审        偷  小偷      

 遵命         戏    (套、关、打、放)

        衙役

师:这个故事中都谁用了计谋?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生1:小偷用了计谋,他用了偷梁换柱计。

生2:包公用了计谋,他用了老马识途计和将计就计的计谋。

师:还有谁用了计谋?刘五用了吗?

生:用了,他的驴丢了,他不告偷驴的人,却告驴。

师:出示刘五心理活动的句子,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刘五也用了计谋。

师总结:由此看来,这三个人都使用了计谋:

小偷有诡计,快乐三日,但聪明反被聪明误被抓,受到惩罚;

刘五有智谋,巧选被告,李代桃僵,最终如愿以偿;

包公有智谋,将计就计,欲擒故纵,演绎了一段断案如神的佳话。

师:大家看到,老师在这里用的是“智谋”,而没有用“计谋”,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

生尝试回答后老师补充:

计谋用到正确的地方,就是智谋,但如果用它是为了陷害别人,就成了诡计。

最后,学生表演审驴的经过,写小练笔:包公开始了解案情时,包公和刘五各会怎样想?拓展的内容是,让学生说一说知道的三十六计,并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三十六计,出示文本,阅读关于计谋的事例:官员贪污,百姓无助,只好写对联祭奠奶牛,引发网友热击,反响强烈,最终贪官受到查办。)

案例反思:

课堂瘦身该从哪些地方做起?参加课内增量阅读实验以来,我们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实现课文“短”教,一课时完成任务,这时候,对课文的分析当然不能面面俱到,而这节课,张老师巧妙布局,以词语教学为切入点,让贯穿全文的主线如春雨一般渗入课堂,一改平时我们授课的习惯和模式,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又有一种峰回路转,百转千回的语文味萦绕在心头。总的说来,我认为张老师的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     简简单单教词语,扎扎实实促发展:

词语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不敢涉足的禁区。因为我们都知道,词语教学虽然重要,但是,如果处理得好了,就会起到“画龙点睛”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处理得不不好,则会成为降低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节课,张老师的词语教学处理恰恰就起到了很好的“点睛”作用。他充分利用“词不离文”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说词语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相关语句,既深化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课文情节的发展,可谓是“一石三鸟”。特级教师张祖庆说过:“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挖掘词语背后的内涵。而张老师就是这样,把词语放进具体的语境,把学生引入词语和句子共同表达的意境之中,让词语表达的意思立体起来,生动起来。这样做,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粒“沙子”背后的广阔世界。张老师对词语教学的用心,点燃了词语的亮度,开掘了词语的深度,更提升了词语的高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变化的鲜活元素,也让我看到了大师的风范,仅仅这一点,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语文味。

二、     不被模式所拘泥,趣味横生善创新:

这是我第二次听张老师讲《包公审驴》,从整节课的流程来看, 与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截然不同,张老师没有被某种模式化的理念所拘泥,而是从课标对课改的要求出发,在设计中渗透了很多“语文元素”。如:为了理清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张老师先让学生说人物,然后按照事情发现顺序说经过,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引导学生理清了故事的条理,了解了每一个人物和“驴”之间的关系,而且利用板书非常巧妙地揭示了出来,趣味横生,又让学生一目了然。

此外,在拓展环节,与许多老师为拓展而拓展,拓展内容对学生起不到太多的帮助不同,张老师在课文讲完之后才向孩子抛出文中所用之计大都出自《三十六计》,一下子把孩子的兴趣集中在了这本书上,拓展与授课紧密相连,为孩子的课外阅读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做了孩子最好的读书引路人。最后又用网上的一段“人告奶牛”资料,再次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发现计谋,寻找计谋,将《三十六计》的阅读推向纵深处。 这一环节,是对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发与利用,更是让孩子们的课堂阅读生活更加斑斓多姿的一块调色板。

总之,张老师的这节课,突破重难点,既实现了课堂瘦身的目标,为我们的教学引了路,又让我们在春风化雨般的无声滋润中,听到了一声课改的“惊雷”。他提醒我们,语言文字训练是成就一节好课不可忽视的一环,拓展阅读也要从课程资源出发,引导学生读最好的书,读最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书。只有真正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才是所有人公认的好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