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香径独徘徊之晏殊
——品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五)
有这样一种词人,他对于自己的感情有一种反省,有一种掌握。具有如此修养的能力的人,是理性的词人。
晏殊,便是如此一个理性的词人。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宋仁宗朝官至宰相。他在做宰相的时候,处理事情,有他的理性的裁决。同样,他的词里边也表现了这样的一种理性。正如这首《浣溪纱》——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清歌美酒,边听边饮,眼前的景象却无意中触发了曾经的记忆。也是和此刻一样的暮春天气,也是一样的亭台楼阁,也是一样的清歌美酒。只是,今天的斜阳落了,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花落了,这是无常。可是年年有燕子飞回来了。我一个人徘徊在这个铺满落花的小路上。
和李煜一样,所写的一样是无常的悲哀。李煜对人生的无常的悲哀是入而不返——“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而晏殊则“一曲新词酒一杯”,如此平淡,那伤感是蕴藏在里边的。花落,是无可奈何的。我们没有办法挽回光阴的流逝,所有的人类的共同的悲剧,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挽回那消逝的年华。花落了,这是无常。可是年年有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宇宙的循环,是宇宙的永恒。这便是晏殊的特色。叶嘉莹先生称之为“圆融的观照”。圆融者,就是有一个周遍的、对于宇宙循环无尽的、圆满的、整体的认识。融,是融合贯通,“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会,是融合的看法,一方面随时“无可奈何花落去”,可另一方面却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就是晏殊。有感伤,也有思索;有哀悼,也有觉醒。这样闲淡,这样悠然,这样不着力,轻轻淡淡却又绵绵密密地侵占了你的内心,让你惆怅,让你徘徊,让你迷茫,却又让你看到希望。
晏殊的词集叫《珠玉词》,这名字和他词的风格实在是很配合的,真是珠圆玉润。也就是这珠圆玉润的晏殊词,闪耀着淡淡的诗意的生命之光。读他的词,我们常常身不由己的陷入,又跟着他茫茫然地走出。在这来来回回中,我们也一次次品尝着人生的苦痛,以及明知无望但又必须的挣扎——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春光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就在这短暂的人生之中,你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这真是使我们惆怅,真是使我们哀伤,真是使我们销魂。既然人生是如此短暂,总是充满了离别与哀伤,所以能够欢聚的时候,我们要珍重眼前的欢聚。可是就在这酒斛交错之中,我却感觉到了人生的悲哀。我们登上高处,我们怀念远方,可是这也只是空空的怀想啊!本来人生的离别,人世的悲哀,已经够我们负担的了,何况大自然的这种落花风雨呢,既然,念远是空,伤春也是空,那么就忘了吧,就抛开吧,我们多能掌握的,真正要做的,实在是眼前所能够努力的事情——这真是双重的悲哀,也是双重的反省啊!
这就是晏殊。他在悲苦中总隐然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他是有一种理性的圆融的观照的。他与李后主的那种耽溺、那种沉陷是不同的。即使他的感慨激动的词,也仍保持着自己是一个理性词人的这种特色。
山亭柳.赠歌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这个歌女,家住西秦,有着美好过人的才能,他的歌喉舞艺都是当时最新颖的。如果模仿念奴的声调,有的时候高遏行云。因为她唱得这么好,那些听众为了酬答她,就赠她锦缎,也不辜负她这么一份辛勤。可是,这些年,这个女子衰老了,她被冷落了,就来往在咸京道上。她为此而悲哀,而消魂。我内心有这么多感情,托付给什么人呢?假如有一个真正懂得我歌声的意义和价值的人,我要是被他所采,我要把最好的歌曲唱遍,绝不辞辛劳。当我一曲当筵不知不觉流下泪来的时候,只好用罗巾遮掩,擦掉我的泪痕。
这首词在《珠玉词》里,的确是一个例外,唯一一首流露出急切感情的词作,也是一种异音。然而,他并不因为写了这样的词就失去了他是一个理性诗人的特色。从温庭筠,到韦庄,到冯延巳,到李煜,不管是《菩萨蛮》也好,不管是《浣溪沙》也好,都只是一个歌曲的牌调,没有题目。而他的这首词有个题目——《赠歌者》,是送给一个唱歌女子的。晏殊的一生,富贵显达,应该算是顺利的。可是,在他晚年的时候,遭遇到了政治上的挫折,他被免除了宰相的职务,而且被派到外边州郡去做地方官吏。这个时候,他不免有胸中的块垒,有一种感慨,他要借他人的酒杯,来发泄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在这里,他是用《赠歌者》的题目做了一个掩饰,把歌者推到前边去了,他藏在歌者的后面,他不愿像李后主那样把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都展示给人来观看,他是后退一步,才把自己的悲慨发泄出来的。
叶嘉莹先生说:“在研究一个作者的时候,要看他的全部作品,而且他全部的作品尽管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是作为一个作者,他的心灵思想感情的本质,是如同从一个心灵放射出来的千条道路,它们的本源是一个。”因此,晏殊,便是如此一位理性的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