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们的共读书籍是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全书共分四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老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生命的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此书以书信体方式呈现,每一封信不仅是一次问题的探讨也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书中,朱教授回答了近50位教师提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理论上、精神上、实际操作上引领我们重新来审视教师这一职业,深切体会新教育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其中,感悟最深的是第一辑的第10个问题:新教师的“吉祥三宝”——如何尽快成为名师。
所谓“吉祥三宝”即:一、专业阅读;二、专业写作;三、专业发展共同体。即新教育共同体提炼的三专模式。
第一、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就低层次而言,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值越高,在他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对于教师来说,自己教室里正发生的事,别人的教室早就发生过,我们可以从前人的教室吸取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更顺利,少走弯路,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就精神层面来说,教师读书也不仅仅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人生。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是为了看自然的风景;读万卷书,则是为了看精神的风景。腿不能够到达的地方,眼可以到达。自然风景是有限的,精神风景是没有边际的。这才是无限风光的峰顶。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不能选择改变容貌,但可以选择改变气质;要选择改变气质,就必须选择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让人充实灵魂世界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变得越来越超凡脱俗,以至变得越来越有高雅的气质。
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以工作忙、家务多为借口懒于读书。朱教授又在书中告诉我们“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的姿态。
第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阅读总是伴随着思考,而写作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剖析自己教育生活的过程。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开始自己的思考,发现生活、工作中的得和失,这样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
在写作中,但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是坚持,就像朱教授提出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计划,就是要求老师用心记录生活,每天坚持记录最少一千字,坚持十年。对于我而言,现在最主要的写作就是写教学反思、教学精彩瞬间、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写读书心得。写教学反思,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展开深入地剖析和思考;还可以写和孩子们发生的故事、感悟,写下来读给孩子们听,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这种感情还可以转化为他们上课时的热情,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记得我带的一届学生七(7)班,到期末考试前两周,是复习最紧张的时候,学生的压力很大,老师工作也很紧张,于是,我就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老师知道他们学习的辛苦,老师的工作量也很大,也在坚持。坚持到底就是成功,当我们在最痛苦时能坚持下来,回首再看这段经历时,困难又算什么呢?山高人为峰!从那儿以后,孩子们和我的心更近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更顺利了。)写,其实只是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当我们把写作为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手段的时候,写的过程必然会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第三、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与谁为伍,你就会成为谁”对这句话我深有感悟。自从2011年调到第二实验中学以来,我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进行听课、评课、研课;以及走出去听省市级的优质课、新教育榜样教师的报告,几年下来,我对课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对新教育也有了新的认识。通过阅读薛校长的每天一语、每周一文、每期一书(2012年《给教师的建议》、《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再活一次》;2013年《适于脑的教学》、《正能量》2014年《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看见成长的自己》;2015年《十定律 》、再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麦田里的老师》;2016年上学期《致教师》)细算下也有上百万字,收获不言而喻。从按学校要求写出读书心得、提交教育叙事到自己在外出听课或上课后主动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这就是不小的进步。“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在这里,我们共读一本书,进行讨论交流、分享碰撞,共同成长;在这里,为了共同的理想,我们互相勉励着朝向明亮那方前行,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让新教育之舟乘风破浪。这就是集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