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路上的读和做
最近我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感受到于老师的教学魅力。
于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要有责任心,作为老师,对学生要负责。例如识字、写字,必须读正确,写正确,写规范;要不放过一个读错、写错的学生。写字时,每个学生都要认真“描红、仿影、临帖”不可“想当然”地写。例如,读书,每个学生都必须做到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达不到这个要求的,绝不放过。至于读得有感情,则因人而异了。再如,读课外书,背古诗文,也必须认真落实。只要老师认真负责,多数学生还是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当然,也要因人而异。
还有一点,老师要善待学生。
于老师还引用了《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李振村先生的话:“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于老师的要有责任心,我感到做得很不够。平时感到自己做得很不错,但是以于老师为镜子,我差远了。作为班主任进到班里,总是一副查看监督威严的面孔,总是挑学生的错误,是不够好的,应该多给学生戴高帽!
于老师的“五重”教学也给我很大的受益。一是重情趣,他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他说,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课堂上,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于老师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
于老师的这些教学智慧我要记住!
现在谈谈我们这两个班的日记、读书交流。我们进行日记、读书交流会有两次了。
通过交流,感到学生们的日记水平有很大提高。我们两个班级分别有十几个学习小组,我先是让每个小组共同分享自己本组成员的劳动成果,然后推荐一个比较优秀的在班里朗读交流。
日记会交流之后,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同学写得更好,比如朱笑茹、袁硕、李杨杏、张菡、张慧聪等同学,四班的同学也有很大进步,娄萌萌、毛厚鑫、张静静等不少同学。
今天我又进行了读书交流会,在三班是上午进行的,是让学生交流自己读的书,不少学生读了自己的书,读了自己的摘抄,学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感悟还不是很深。
下午我在四班上课时,我吸取了在三班的经验和教训,让学生共同分享《昆虫记》、《童年》、《我的大学》。张金龙同学打头炮,分享了他的《童年》,他声音洪亮,读了书中的景物描写,让我感动,让我感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之后马豫鲁同学读了《我的大学》,马豫鲁同学深情的朗读让我们享受这部文学作品的魅力。杨艳雯、张行行等同学都展示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总结日记、读书交流会,我感到我们的路程还比较稚嫩,学生读书、写作的热情还不是很理想,需要坚持不懈地去做。
让大师的光芒照耀着我们,让大师的手牵引着我们向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