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简单地将道德的课堂与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划等号
读着“宁静快乐的小溪”老师的博文《相信学生》,我十分感动:多么有事业心责
譬如《半截蜡烛》一课所在单元的教学任务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该课文前面的导读语是“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有一种文学形式——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先读读下面的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件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再分角色演一演;还可以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在“回顾·拓展三”的“交流平台”里,小东说自己“更喜欢剧本《半截蜡烛》,因为那个小女孩很机智,说话也很巧妙。”“……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小林说“剧本和相声这两种形式,我在课本里还是第一次见到。通过学习,我对它们的特点有了一些了解……”。这些内容都指明了《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按照先理顺情节,再分析人物的描写,从而总结出人物的性格、形象特征,最后分角色读课文的教学程序,”即使教师“对学生充满了尊重、信任、包容、理解,教学方式也是吸引学生的,而不能是强迫的”,我们的课堂也不能说是学生的“福地”。因为教师没有正确地理解教材和准确地把握住教学内容,没有制订出合适的教学目标。所以我说:“不能简单地将道德的课堂与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划等号。”
再分析一下《彩色的非洲》一课。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异域风情”,单元导语第二自然段是:“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这段话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抓住”、“了解”、“揣摩”“积累”、“搜集”需要教师关注。“抓住”主要内容要做的功课,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怎样抓住主要内容的;正是抓住了主要内容,才会“了解”非洲之所以是彩色的;而“揣摩”到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还不够,真正要达到的是学生明白了“我们是怎样揣摩的?”“是抓住什么揣摩的?”这样,在今后的阅读中,学生就会“抓住主要内容”,就会“揣摩作者怎样写出景物、风的特点”了。“积累”的目的很清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好词、佳句、优美段落篇章背诵和摘抄。“搜集”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啊。
《彩色的非洲》一课的阅读导语:“离开亚洲的泰国,我们还沉浸在与象共舞的欢乐气氛中。放眼辽阔的非洲,我们面前则是一个多彩的世界。阅读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彩色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这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课后还是列出了14个要求学生认识的汉字(斓、炽、沛、硕、炬、蟒、渗、旺、聆、薯、瓤、悍、犷、篝),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加强了写字练习的要求,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词语盘点”的“读读记记”里列出了“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大饱眼福、目不暇接”等18个词语,“回顾·拓展八”的“交流平台”点出“在写法上,本组课文也有一些特点。如,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这些都是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必须予以引领、指导。尤其需要提及的是,《彩色的非洲》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到这里,教师不可忘记引领学生回一回头,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三课联系在一起,比一比、体会体会作者的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写作方法。这些都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要义,教师抓住了这些内容,又能够遵循教学的规律,小学语文课堂才真正会成为学生的“福地”“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