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困惑(一)
或许是感觉孩子的未来社会竞争压力太大,或许是望子成龙心切,或许是希望孩子将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是自己钟情的事情,虽谈不上魂牵梦绕、苦苦思索,但也读了不少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那些教育学家、实践工作者的至理名言、谆谆教诲,启迪智慧、开阔思路,是自己教育孩子的良师益友。在这些良师益友的指引下,应该说自己收获了很多成功的方法,孩子也在受益中成长。
但在现实社会的环境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时常感觉现实的教育环境满足不了专家研究的教育方法,犹如一颗优良的种子需要良好的土壤一样,在没有良好的教育土壤下,如何使教育学家理论的种子,结出丰硕的果实,成为自己最大的困惑。这里,记录下这些困惑,以求拜师寻解,以求茅塞顿开。
困惑一:孩子在家里时常得到鼓励与社会可能不时常鼓励的矛盾。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引擎,是孩子飞翔的翅膀,一个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必将是一个自信、热诚、积极的孩子,这些耳熟能详的道理,被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是鼓励,一次次激发了孩子的学习欲望;是鼓励,一次次激发了孩子的创作欲望;是鼓励,一次次激发了孩子不放弃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但是,鼓励的道路上,孩子有时候形成的过分要强、不容别人说他不行的现状与社会环境并不是鼓励的海洋之矛盾,让人不得不思考。比喻,有一次,孩子到他表哥家下五子棋,表哥赢了,孩子就是不承认现实,很是沮丧、很是不服,但遗憾的是没有把这种不服化为再战的锐气,而是委屈地感觉自己不行,遇见这样的情形,在家里,父母可以对其安慰、对其鼓励,但在社会上显然不可能。一个在家里经常受到鼓励的孩子,突然遭遇社会的不鼓励,孩子的心理必然受到影响、感情必然受到挫折,这种情况下,虽不能放弃对孩子的鼓励,但如何做到更好,让孩子从容适应有时冰冷的社会,此为困惑一。
困惑二:传统教育理念与社会的现实之矛盾。“温、良、恭、谦、让”,这些传统的育人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是一个人高尚与否、是否为人崇敬的标准。我们教育孩子,理应不置疑这些优秀卓越的标准。但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复杂的社会,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环境,也许,孩子面对的同学中有霸气的孩子、有品行不正的孩子、有行为恶劣的孩子,当孩子面对这样一类的孩子时,受我们平时教育孩子“温柔、善良、恭敬、谦虚、礼让”的影响,孩子必然无所适从、十分茫然。其实,茫然的不仅是孩子,作为家长的我们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不可能教孩子在外面打架、争强好斗,另一方面,当孩子遇到欺负时,我们也不希望孩子软弱,问题是如果我们一味教育孩子“温、良、恭、谦、让”,那么他的斗志又从哪里来,这样的话,孩子的内心必然十分痛苦,此为困惑二。
困惑三:不以成绩论英雄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理论上讲考试成绩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评价一个孩子不能只看考试分数,也有许多励志类书籍教育人们,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的人,并不是在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还有,诸如“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哲理,也每时每刻在善意提醒着、激励着人们。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上不了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至少可以说成功的可能将大大折口,因为,当今的社会招聘,动辄就要求重点大学、或研究生之类,不符合准入条件,进不了理想的单位,成功从何谈起呢?也就是这样的缘故,我们每一位家长,一方面不希望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给孩子报完各种培训班,也觉得孩子累、孩子苦,另一方面,又十分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此为困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