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班一位同学家长来到我办公室,谈起孩子的语文学习问题,说到他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据这位毕业于郑州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现在却成了计算机专家的家长介绍,他在上小学时,因为那时娱乐活动极少,便从家里找书读,把祖父在土改时搬回家的很多古书都读了个遍,像许多古典名著如《桃花扇》《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都读过不止一遍。后来上了高中以后,并没有怎么听过语文课,但语文考试成绩却一直很好。因此他对我关于增加中学生阅读量的观点非常赞赏。
我从事语文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体会非常深刻的是语文老师常常出力不讨好。平时最忙的是语文老师,而成绩最不明显的也是语文。不少人认为语文是慢功夫,但慢功夫也是功夫,也应该有效果才行,可是,现实却常常和语文老师开玩笑,当你费了很大精力去弄语文的时候,不一定会有成绩。有些同学不怎么听语文课,到时候语文考得并不一定差。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老师过于着眼于考试,就像磨刀一样,光磨刀锋处,刀并不一定锋利。学习语文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真正的有效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
语文考试不论是考积累还是考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是考查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不是靠做几套语文试题能够提高的,需要学生长期在语言环境中熏陶,而学生的阅读活动既是一种语言的熏陶,又是一种语言实践,经常性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言训练和感染。
文学经典之所以历久不衰受到人们的推崇,正是因为书中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读这类书,不仅是消遣,更主要的是感会人生、社会的许多知识和道理,学到许多从教科书中学不到的东西,在人生的旅途上,这种知识和道理是一个人成材的必要基础。因此,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基石,是人生幸福的基石。(未经斟酌,请博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