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语文》中徜徉
雨滴
教六年级的时候,学校就配发了两本教育书籍,对于愚钝的我来说,更喜欢读教学实录,于是我就选择了《余映潮课堂实录》来读,里面的课例清晰明了,比较有使用价值,更有借鉴价值。后来,听陈校长说,《诗意语文》这本书也很不错,光听题目就觉得很有读头,诗意语文——一定是让孩子们在诗情画意般的境界里不仅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畅游在字里行间能倾听作者的喜怒哀怨,能够在思想上受到洗礼。可是非常想知道在教育专家的眼里,诗意语文是怎样的呢?
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后,竟然发觉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语言大师,不仅谈吐儒雅,更是睿智。这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娓娓道来,像是与老师们交流,那样亲切自然,如涓涓流水,叮叮咚咚在山间流淌,滋润了无数渴望的心灵。又如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滋润我们的心田。
读后,更让我觉得震撼、钦佩,更多得是汗颜。由震撼到钦佩,钦佩他的渊博的知识,他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宽泛的知识层面、以及对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痴迷,研究的深刻细致。在他的文章里,你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他的文化底蕴:信手拈来的古诗名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说的句句在理。
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底蕴是书堆起来的。
王崧舟老师是一个语文教师,正如他说的那样,读书是他的爱好,读书是他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读书跟吃饭、呼吸一样,在他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反反复复地品味王老师的话语,就能深切感受到他无书不读,他读书的广泛,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有了厚重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可见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底蕴是书堆起来的。
我想,做一名教师,就必须具有这样读书的习惯。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 “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让自己和学生一块成长起来。每一本书,都别有一番天地,别有一番情趣。与一本好书相对,就相当于智者相对,让你收获、感悟、启迪颇多。读教育方面的专著,可以让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有时候我们难免心浮气躁,有时我们难免急功近利,有时我们又好像有很多困惑……读书然自己时时刻刻让自己扪心自问:今天的你和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新的收获?今天的教学用了什么新的方法?与学生交往时是否发现了学生新的变化?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罗万象、内容丰富而且有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更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我们面对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读书,能让我们对生活时刻保持着激情。生活需要激情,教学更需要激情。惟有对教学、对学生满怀热爱,才能保持一以贯之的激情,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一个有思想、睿智的教师——善于在文本中发现自己
我钦佩王崧舟老师的思想,他能很敏锐的发现问题,并且清楚讲出来,避免更多的教师走进教育的误区。我想一个有思想内涵的教师,一个睿智的教师,都不会死搬教材,死板硬套的。从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从书里,他对文学作品独到的见解,一个个教学实例的精彩呈现、还有对文本细致入微地解读。看到教育大师闪烁的教育智慧。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上观摩课,准备《长相思》的经过。仅仅36字的古诗,王崧舟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研究。他搜集关于《长相思》一万多字的鉴赏文章;研读了词作者纳兰性德的生平文字及其50多首词作;然后取其精华,写出了自己1493字的文本细读——自我感悟、发现、鉴赏的历程,经历了尼采所说的“骆驼——狮子——婴儿”的精神三变。然而,最终就是这样一份没有完成的教案,一个没有制作完成的课件,甚至尚未完成完整、连贯、一气呵成的思路,结果教学效果却出奇的好,为什么?这是由于王崧舟对文本用心良苦地揣摩,对文本的研究不局限教材上所设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等,这一系列框框,很容易把文本“窄化”“浅化”了,而是王老师把它返回本体,正是由于这一缘故,我们才能够深切体会出纳兰性德写这首词时所包含的种种情怀,而教师就是要用教育智慧,让孩子们不仅受到文化的熏陶,更能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
诗意语文是什么?它应该有玫瑰的清香,有兰花的雅致,有菊花的艳丽。那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就是芬芳的花朵,令人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