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历为话题的作文:历而知之范文一
以经历为话题的作文:历而知之
——初二杨沁
经历过风雨,所以我爱上彩虹的流浪;经历过悬崖,所以我怀念着青石板的倔强;经历过岩浆,所以我追求轻风的悠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爱情太美好,但只是在失去时才能觉察掌心消散的重量,这也是为何悼念之词总是比爱情诗来得震撼,撕心裂肺。这是历而知之的可悲之处。
仿若手执筷箸,总会希望得到摆放得更远的菜肴,而忽视眼前菜品,使“眼前”总在冷落中,淡凉不再任人品尝。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当人回首,点点滴滴,求不得,得而逝,为何当初未想“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香”?为何当初不知“玲珑骰子安红豆”?
这不仅仅是爱情,这是人性劣根,经历了失去方知其“唯一”。珍惜眼前当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能换取的不仅仅是几滴无益的眼泪,更是一种凝重的思索。
与爱情不同,父母之情我们只拥有一次,真正失去后就不再有。我从前不懂,现在也不算太懂,只知道父母与子女关系不公平。试想我们失去了父母,童年的一切美好与欢乐都化为思念与悔恨,但生活仍旧要继续。我们有自己的新的家庭,我们肩上的责任不容我们过度悲伤。但若是父母失去了子女呢?他们便失去了后半生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处在计划生育的时代,我们是父母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是他们心底最柔软的一隅。我们正沐浴在父母的怀抱之中,我们正在经历温情,而最好,我们能懂得如何去回报,去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永远不是空话,它是历而知之的痛惜,是悲伤与绝望,所以醒悟有时也不必历而知之。
人生是一辆开往死亡的列车,沿途有许多风景值得我们慢慢欣赏。
生命幸福的感受来源于经历幸福,亦来源于经历痛苦。有些事不必等到历而后知,否则就很痛苦;有些事必要历而后知,否则就显得很懦弱。有人说:不要试图填满生命中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人生的美好和弦,从未停歇,经历着慢慢静听。
(指导老师泓二先生)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环球广场3楼307室:泓二先生国学馆)
联系电话:028-6919866*
QQ:805631438
以经历为话题的作文:历而知之范文二
古语有云:“开卷有益。”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社会,“百度一下”已被大多数人欣然接受,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已然过时,我却仍然相信这句话——开卷有益。我分明看见,从精神的荒园到沃土,世界承继着先人的智慧而气度非凡。对于我们个人,读书亦是一个懂得人生道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
读而知之,让视野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宋濂幼时家贫,却很爱读书,数九寒冬里,仍将读书作为精神食粮,当同乡人都因环境的窘迫而平庸时,他却终成了一个饱读诗书的大学士。我想,那书中定是有对待若难的灵药吧,读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时,宋濂会不会从先人那获得力量而忘却寒冷呢?我想会的。
开卷有如远望。山的那一边,海的那一头,是怎样一个世界呢?当中国大多数百姓还处于蒙昧时,他们已读而知之,深深地看穿了毒害了中国人民百年的封建制度,并看见世界的其他地方有着更先进的文明,他们觉醒了。读到“人人生而平等”,读到“自由是我们的权利”,这些是否都是眼下落后的社会所不能给予的道理呢?远望,而知前进的方向。
读不是星火燎原,冒出一丝火苗便可让人知道其能量;读应该是水滴石穿,许久之后,从那凹下的水洼中渐窥其持久。
当社会来检验你的能力,腹有诗书者气自华。一场面试,一次会谈,短短几分钟,细细品咂,绝非一日可为之,周总理访问外国时的潇洒风范,自如姿态,源于他的知而自信,这知又是从常年漫漫长卷中求索而得的呀。
你是否曾有这种感受?曾经迷茫过的,求索过的问题,原来在书中早已有了答案,当你看到这些时,窘迫的现实遇上了开明的朋友,心中的疑虑与忧愁便会涣然冰释。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是桨,思是帆,带我们驶向“知”的彼岸。
人非生而知之矣,勤学铄我成金,书籍抟我成体。一团没有方向的气团在四方飘荡,无知无感,可一旦学成便是各有各的心怀,或好或坏。但不曾致力于学,尤其是不愿开卷增益的人,难以有自己独立于世间的资本。池莉曾说:人生的春天在于苏醒。让读来唤醒你吧!
掩卷太息之时,人生的千山万壑已尽纳囊中。
读而知之,此之谓也。
六年级:丿死神艹boys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