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斌讲座点滴感悟
10月30日--11月2日河南省2008年中小学音乐教学观摩活动在郑州商城饭店举行,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本着多听、多看、多学、多想的心态,度过了令人激动的四天!30位音乐教师的说课,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势!五位老师的观摩课整体来说比较大胆,教学路子不拘一格,尽管有很多争议,但在争议中又拌着一定的吸引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
11月2日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兼主编吴斌先生给老师们做了精彩的讲座,讲座上吴斌先生对课改之后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问题做了具体的分析。

吴斌先生认为,音乐的概念是学生通过音响来获得的。音乐的情感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音乐是有情感的,但是音乐的情感是不确定的,是欣赏者被唤起的情感,老师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说出音乐中的什么要素使自己有了这种情感的体验。我们通常在上欣赏课的时候会向学生阐述该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及作者的意图,现在想来这样的文学语言的表述有多少学生对此而深表兴趣?音乐课,是让学生对所听音乐做出自己的判断与理解,离开教师的文字语言传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许会更具特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把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所联系起来,以此来影响我们的学生。欣赏课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吴先生向全体老师发问,老师们有的说情感体验,有的说对作品正确的理解。而吴先生却说欣赏课最重要的是要记住欣赏主题,而不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与解答的,有句话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何必用文字来定义呢?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都不为相同,也可以说是“我的感觉只有我知道!”所以没有理由要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理解来认识音乐作品。因而,他指出欣赏课的首要目的是记住音乐主题,其次是应记住主题的变化,再次知道主题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最后阐述了解音乐的背景,可以没有第二步、第三步,但却不能没有第一步。让学生通过这几个步骤记住主题、记住音乐,并通过用身体的动作来对不同情绪音乐做出不同的反映,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很好的音乐经验积累。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只要学生在音乐欣赏后能哼唱出作品的主题就达到了音乐欣赏的目的,并不需要学生对音乐作品有多么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吴先生又讲到音乐的传播方式,我们的学生所了解到的音乐绝大部分不是在书本上学习到的,学生通过识谱学习到的歌曲是少之又少,不说学生,我们学习歌曲、认识音乐又有多少是通过识谱来得知的呢?学生所学习到的书本以外的歌曲都是在聆听以后而得来的,我们所学习到的歌曲不也正是如此吗?只是学生在课外缺少学习音乐的机会和正确音乐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去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及为他们制造这样学习音乐的机会,让学生多通过聆听来学习音乐和创作音乐。
吴先生对节奏训练、歌曲、欣赏教学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如在节奏学习完后进行没有乐谱下的音乐记忆,可分为以下几步。1、认知、认识。2、记忆。3、听辩。(在音乐中听出节奏,听出来就学会了);如在律动活动中应充分挖掘音乐性,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自主的表现出来。
课改已经进行几年了,从最初人们对课改的理解到今天的课堂教学观摩,蓦然发现我们走了一道弯路,教学中我们真的是重视了形式上的转变而忽视了教学本身的目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小组间的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运用,学生的确是表现出了以前教学中不曾出现过的兴趣,而学生学习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却是明显减少,我们本想通过各种手段辅助我们的教学,而事实却并非如己所愿,反而却影响了自己的教学。当然,所说这些也并不是说运用多媒体有什么错误或是小组合作有什么不妥,只要合理运用会起到他的作用,再者,在课改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应该注重双基的训练与学习,通过这样的训练与学习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音乐的知识与技能,让音乐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