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优秀作文精选 >

优秀作文展示:以“根”为话题作文

2017-04-20 
命题:何为“根”? 有人说,亲人的呵护关爱,师长的培养教育,同学的切磋琢磨是我成长的“根”;有人说,家庭、学校、
 

命题:何为“根”? 有人说,亲人的呵护关爱,师长的培养教育,同学的切磋琢磨是我成长的“根”;有人说,家庭、学校、家乡,都留下了我美好的回忆,是我情感的“根”;有人说,追求、奋斗、学习、合作、尊重、诚实、谦虚,是我安身立命的“根”; 还有人说,今天是明天的“根”,真诚是交友的“根”,执著是事业的“根”,祖国是游子的“根”,母语是民族的“根”…… “根”的含义太丰富了, 请你以“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3)文中请避讳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

优秀作文展示:

兰花的根

  夜色浓郁,起来喝水的我突然嗅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的大脑立刻清醒了几分,顺着那清香的方向寻去,我看到了窗台上那盆被遗忘很久的玉兰花。

月色如水,透过玻璃洒在花瓣上,仿佛给这花朵笼上一层淡淡光华,娉婷却不妖娆。它——这株被我忽略的花朵,自顾的盛开,不为别人欣赏,只为自己喜好,因为它有不媚俗的根。我是知道的,兰花是这样的,送我这花的那人,也是这样的……

  小时候,因父母忙碌,我住在他那里。他种了一院子的花花草草,任我怎么糟蹋都不生气,可唯独,不允许我靠近墙角边那一盆不起眼的草。小孩子总是对被禁止的事产生好奇,所以,我没少招惹那盆不起眼的草。每当这个时候,对我一向宽容的他总是眉头紧锁,神色阴郁呵斥我闭门思过。其形态,仿佛我向他撒谎时一般。因此,我对他多少存了一两分怨恨。

  当我上学后,他要教我练字。我仍记得那时的情景,他握着我的手,用鼓励式的语言,在宣纸上写下一个又一个端端正正的字。就像他时常教育我的那样,做人要“行得正,坐得端”。然而,握着毛笔,沾着奇怪味道的墨汁在奇怪的纸上写永远的横竖撇捺,对一个小孩儿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浮躁的我没学两天便吵嚷着要放弃,他絮叨什么做事要沉下心,不要浮躁。我不耐他的唠叨,跑去院子里看花。

  嘿!我惊奇地发现,墙角那株不起眼的草居然开花了——淡雅的白色花朵,挺拔秀气的花茎,生机勃勃的样子。除此之外,我还隐隐约约的闻到一股淡香,出乎意料的使人内心安宁平静。我凑上去闻,那股香味反而更稀薄。我正疑惑间,他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道:“这是兰花,是花中的‘君子’” 。“君子”?我刚刚读书,大略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可是这一株纤弱细小的植物,如何当得起“君子”二字?

  许是看出了我的疑惑,他解释道:“兰花虽然看着娇气,可是却还很好养,是因为它的根部很特别,能很快的适应新环境,吸取土壤和水分,即使遭遇暴雨也傲然挺立,不屈不饶……”他还在说着什么,我却一个字也听不到了,只剩下幽香在心头荡漾……

  如今,这样一个泠泠月夜,我看着他送我的兰花,突然有了许多感触。他年轻时也勉强算个小官,在那样贫瘠的年代里,他可怜的工资根本不够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即使这样,他也依然坚持原则,不行使职务之便换取好处,而是私底下找一些打字工作补贴家用……他——我的外公,时常一本正经教育我要“行的端,坐得正的”老人,岂不正是像兰花一样的人吗?

  我凝视着那株兰花:青色的宽而长的叶片、白的无暇的花朵、如翠竹般挺立的花茎,俨然一副傲然不屈的文人形象。我静默无言,忽然想起外公那天说的后半段话:如同兰花一样,人也是有根的,一个人的根,便是一个人的修养与风度。一个人,只有做到如同兰花一般高洁、傲然与不屈的气韵,才能说有了所谓的“根”,才可称得上真正的“人”。

兰花的“根”,便是傲然的风骨,是挺拔不屈的意志,是坚韧不拔的灵魂。君子当如是!

教师点评:文章以小见大的手法运用的好,借助对一株兰花的细腻的描写,引出像兰花一样的人——外公,兰花即外公的象征,借物寓人,借对兰花的赞美,表达了对外公的钦佩与景仰之情。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初四(10)班 李想 辅导教师:李茹

路的自述

“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得多了,也就有了路”人的脚下,是路,路的脚下是根。

我是小小,是一条乡间宽阔的马路,我之所以叫“小小”,是因为之前我是那么的窄,那么的窄!现在我变样啦,变得那么的宽,那么的宽,当然只是说说而已,相比之前宽了不少呢。随着我来看看我的一生吧。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几个人来到这里,进行垦荒,他们每天都来,每天都走固定的那一条道,几周后,我出生了,刚出生时也就三十厘米宽,仅够人们沿着走的。就这样,我小小就成了这个村子的一条要道。

后来啊,我感觉我好像在膨胀,仔细一看,我差不多有两米宽了,再看看我的周围,人也变多了,有了小房屋在我的两侧,而且我还长长了不少,往前全是绿油油的麦地。村子建起来了,有了名字,人也渐渐变多了,我的身上每天都有好多人自由自在地玩乐,散步,下地下晌,村子里面和睦相处,团结奋进。

   再后来,我的身上总是有轰隆隆的响声,一个个四脚,八脚怪物拉着收获的麦子行动着。我足足有五米宽,到目前为止。夏天到了,雨季也到了,我开始变得残破不堪,多少次有怪物被我困住,村里面那些男人们立刻过来帮忙,大家团结一心,很容易就把车子拉出来了。可是,村子里的人不满我这残破的样子,家家户户出资修我。后来我被穿上了一身石子,我变得焕然一新了。

  现在啊,我没有长宽,只是我的衣服被扒掉重新做了一件,这件衣服把我全部包围,做工更加精美,比之前平坦多了。我变了,但不变的是我身上依然有人玩乐,散步,下地下晌,不变的还有那村里的民风。当我听说我快被拆了是,我有点不敢相信,后来得知我们整个村庄都会被拆,我更接受不了。村子要被包成地了,全部种上粮食,自然就会把我给抹去了。村子里的人每天都依然很闲适,共同享受着我生命的最后五年,最后的五年!

   我小小此生无悔,我见证了这个村子的一生,村子里人的成长,他们也许不知道,我的下面埋着他们的根——淳朴敦厚乐观向上的品格!

  我生命的结束往往召示着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也许现在又有了新的路正在诞生,那是多么的美妙啊!

教师点评:小作者采用童话的形式,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借路的自述向人们展示了根的内涵,构思新颖,内容丰富。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初四(10)班 卓依恒 辅导教师:李茹

土壤下的秘密

   土壤下还能有什么?不过是那错综复杂的根,就像植物的信号探测仪,只会不断向四周摸索。这简单的道理,小孩子都懂,而奶奶偏说土地下的不是根,唉,为什么她偏偏不懂呢? 

我所说的,就是老家门前的那颗无名的树。这棵树,已经很老了,老到什么程度呢,连背都抬不直了。它就像一个老态龙钟的婆婆,驼着那背,整日整夜地倚在老家门口。其实我小的时候,这棵树一点儿也不像现在的样子,它的腰板可是笔直笔直的,参天的树干上一条条狭长的嫩枝,绿意交相辉映,燕子在其中穿梭自如,还有尖嘴的啄木鸟,把小巧的脑子探进木洞里,“嘟嘟嘟”地打个不停。那时,奶奶就喜欢坐在树下,正巧,那突出的树根就像一把自然形成的椅子,不大不小刚好容下一人,太阳在头顶卖力地燃烧,奶奶和我也卖力地把扇儿摇。

  后来,一次连夜的大雨击溃了大树。那天晚上窗外一直淅淅沥沥,雨水敲击着窗户,也冲刷着泥土。半夜里,只听见“哗”的一声,仿佛有什么东西倒塌了。家里人趁着雨夜跑了出去,发现是门口的老树被冲歪了,不偏不倚正好歪在了大门上方。奶奶是第一个冲出去,抱住了老树,家里人奋力地拉她,说这时大树下很危险,劝奶奶离开,奶奶都不放手。雨水顺着那粗糙的树干流到了奶奶的衣服上。家里人商量说刨开树根,把树卖了,奶奶却一个劲说:“根没了,念想就没了。”家里人无奈才放缓了此事。

  可是,这树是保住了,却显得越来越碍事,大伯把车开进院子里都要提防,看看树干会不会蹭住车顶;有时举个东西或是搬个大物件都会冷不丁被树枝挂一下,很是烦人。于是家里人决定背着奶奶刨开树根,却被奶奶赶走了,就像上次一样,她抱住树干,不肯放开。

  终于,一段浮沉往事就此被展开。那还是几十年前,奶奶离开她的家乡嫁到这里时,在家门前亲手种下了这棵树,那时树才仅仅一人高。几十年之后,就在奶奶的母亲去世之后,她又回到了老家捎回了母亲的遗物,其中有一件是一件小衬衫,奶奶记得那还是她母亲为她亲手缝的,只是再也穿不上了。奶奶就埋到了树根底下。 看到奶奶如此珍视这棵树,不仅仅是几十年老树的陪伴,还有树下一份思恋的心。

  有时候,我就会见到奶奶坐在树下,轻轻抚摸老树斑驳的树干。就像两位驼背的婆婆,一位埋下了几十年的秘密于土下,一位却用一生的觅云揽雾,根深蒂固牢牢守护那个秘密。谁也不曾失去过那个“根”。

  土壤下还能有什么?只有那漫无边际的根么?原来奶奶的眼中,还有一份思念母亲的深深地灵魂之根。奶奶是不明白么?怎么会呢!那是因为奶奶明白的太深!

教师点评:文章以“土壤下的秘密”为题,新颖,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并以探寻土壤下的秘密为线索,串起了奶奶对“根”的守护,很有生活气息,更为突出的是文章创设情境方面做的好!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初四(10)班 寇仕基 辅导教师:李茹

有根的人不会流浪

  因为有根,那种名为雨树的植物,叶子即使相隔十里开外也会同开同合;因为有根,在摩登的美国城市里,华人华侨也会相聚在古色古香的唐人街共诉思乡衷情。因为有根,我们才不会迷失,才不会流浪。

我认得唐末有一座茅屋,那里住着一位颠沛流离的诗人。叛军横行,战火频仍,背井离乡的他,飘泊不定。哪怕见到一朵故土的花,他也要洒下忧国的泪;哪怕听到一声鸟鸣,也要为流离的祖国而惊心。不知道漂泊了多少地方,即使身居简陋的茅屋受尽潇潇冷雨,他从未忘记过自己将要归根何处。当他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他喜极而泣,涕泪满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因为有根,回乡的路就总是细细绘就在心中,就能摸清回乡的路,就能不在外漂泊流浪。

我的外公九十高龄,目不识丁。战争年代失去了双亲,为了躲避饥荒,扛着几间简陋的行囊,远赴外省去逃难。他说,他不认得路,只想离饥饿越远越好,最后在哪里落脚都不知道。但奇怪得很,他回乡的时候,从没向别人问过路。就靠着一双脚,就像被绳子牵回来的一样,一点不差地摸回了已经物是人非的村子里。为什么呢?因为有根,即使家乡再落魄不堪,总能在无形中为游子引路,不忍让游子们在外流浪。

善于经商,聪慧过人的犹太民族,在很久很久被灭国驱逐,之后就是在全世界几个世纪的迁徙流离,受尽其他国家的排挤和冷眼,其间,惨遭希特勒的疯狂屠杀。在全民族奄奄一息的时候,又开始在上个世纪陆续回归孕育了犹太民族的土壤。为什么?因为他们惦记着植根的地方,所以即使在战火中也能建立起发达国家以色列,让世界刮目相看。

因为有根,我相信蒲公英的种子总有一天会飘回植根的土壤,迁徙的雁群总有一天会找回失落的巢穴。因为有根,可爱的家乡就不会让她的子民迷失,不忍让她的游子流浪。

教师点评:小作者慧眼识珠,在众多的线索中选择了“有根的孩子不会流浪”这一线索,并以此串起全文,多角度选材,突出了“有根即有魂,根就是魂”这一主题。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初四(10)班 程楠 辅导教师:李茹

因为有根

  又是一年春来到,田野上的蒲公英随着微风轻轻地吹,飞向了田野上的每一个角落。蒲公英的种子们啊,也带着满心的好奇和惊喜,去往另一片天空。我是蒲公英种子中的一员,飘落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第一年,我带着懵懂和无知,飘落在这片土地上,离开母亲的我孤身一人,呆在这黑暗的泥土里。大概是冬天过去了,暖暖的阳光照在大地上,温暖着我。我伸了伸懒腰,拼了命的向上钻,想看看阳光下的世界。可我坚持了没多久,就想放弃了。这太难了,在这样一片黑暗而生疏的田野里,我仿佛看不到生的希望。我颓然的躺在泥土中,心中却想起了老蒲公英对我的忠告:孩子们啊,没有我在身边,要坚强!我暗自点了点头,定下了心,努力生长

第二年,我终于摆脱了那漫不见天日的黑暗,从泥土中钻了出来。看着那明亮而又久违的光,心中的激动逐渐取代了对往日的怀念。经过一个冬天的成长,我变得强壮起来。我不停的从土壤中汲取养分,不停的伸展我的脉络,根系。艰难的生长。

   第三年,慢慢的两年已经度过,我懒洋洋的躺在地上晒太阳,我的伙伴们也成熟起来。这是我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年了,这一年的我们不同于以往的嬉笑打闹,仿佛一切的一切都被即将的离别笼罩。所有蒲公英都在奋力的生长,都希望能在剩下的时间里更好的武装自己,不给未来留遗憾。

    如今,剩下的只有不到四十天时间了,蒲公英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凝重,每一个蒲公英都不得不面临即将到来的离别而考验。但因为四年的风吹雨打,蒲公英们好像都突然长大了,变得坚强起来。因为所有的蒲公英都知道,我们有根,有信念,有一个曾经属于我们六十个蒲公英的家。三十多天后的离别后,蒲公英的根仍在,信仰仍在!

 所有人都知道,再见只是一种道别,而不是后会无期,天涯两忘。如今的离别时为了更好的重逢和相聚。蒲公英们知道,再见不是分离,而是一句承诺!  因为有根,初心不改。因为有根,九班不散!

教师点评:文章有很丰富的想象力,用童话的形式,借助蒲公英的成长来暗示自己四年来的初中生活,并在篇末点题: 因为有根,初心不改。因为有根,九班不散!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初四(9)班 郭楠 辅导教师:李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