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祥:
是故事
孩子喜欢的,不是绘本,不是整本书,而是故事。
没有任何一幅图画,孩子一样会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那么绘本和整本书的差别在哪里呢?明白这个道理,就发现这里没有根本差别。
惟一的差别就是:
1.有没有图画作为补充;
2.是不是要求孩子用文字来完成故事。
以上是在“教育在线——儿童课程‘相约星期六’研讨记录”里读到的文字,上次研讨的主题是“如何开始二年级整本书共读?”。读完研讨记录,不禁想起了和女儿共读以及讨论的情景,庆幸自己的某些做法不算太离谱。
正如老师们所言,一个个预设的问题打断了故事的完整性,影响了孩子继续听故事的兴趣,读后感更是让孩子对阅读产生恐惧的罪魁祸首。那么怎么和孩子讨论故事?怎么让孩子领悟故事的内涵?我曾有过如下经历,请大家批评指导。
就拿女儿读《帅狗杜明尼克》为例,第一遍是我读给她听的纯粹的故事,第二遍是根据老师的“阅读条”需要仔细阅读、需要思考的阅读作业。女儿对这两种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差别,我读她听的时候,她急于知道后续故事,很主动地催我尽快翻开书本;但到了第二遍,当这个故事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作业时,主动变成了被动,成了我催她,催她赶快完成这项作业。虽然那时看到二年级孩子的感悟还很高兴,但有时也会有压力,尤其是孩子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的时候,突然之间觉得读这个故事不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是一件苦差事。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项阅读作业没有持续多久就被老师叫停了,当时心里很矛盾,甚至有些不理解,既想让孩子脱离苦海,又认为有难度更需要坚持,但看了这次研讨记录之后, 对老师的做法也能理解了。适合的年龄读适合的书,适合的年龄选适合的方式。
故事是需要解读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就像薛瑞萍老师讲读绘本《小黑鱼》,我们不能在孩子得出“团结就是力量”的结论就此打住,还要让孩子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小黑鱼”之所以成为眼睛、灵魂的过程——让他们知道孤独并不可怕,基本功扎实、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当然这些引申是在正本故事读完后进行的,孩子们不仅完整地聆听了发生在深海的感人故事,还通过读后的讨论对故事有了更进一步的感知。绘本可以这样解读,短篇的故事是不是也可以呢?先满足孩子对故事的渴望,然后再合上书本边回忆、边讨论,忆到精彩之处可以重新打开书本朗读动人的文字,孩子和家长的愿望都可以得到满足。
关于整本书,《长袜子皮皮》因为内容丰富,只有宽裕的周末才能读一个完整的章节,《苹果树上的外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章节较短)每天孩子要求读两节,遇到《小狐狸买手套》里的短故事听三个有时还不过瘾,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我们也在中途讨论过,但讨论总是在孩子的不耐烦中结束。每天共读的时间很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读完整个章节或满足孩子听故事的愿望,我也只好放下自己的问题以读故事为主,如果真有不得不讨论的问题,干脆放在故事读完熄灯之后或第二天上学的路上说。比如:皮皮为什么那么肯定地告诉小伙伴树洞里能“拾到”礼物?如果你是兵十,你看到被自己打死的阿权就是一直帮助自己的人心里会怎么想?你以为花木村里把牛给盗贼牵的小孩子会是谁?盗贼为什么会热泪盈眶?每当这时,孩子总是很喜欢表白,尤其是自己的回答得到鼓励之后。
关于读后感,女儿已经很久没写了,看了许多孩子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很是羡慕,曾让女儿看过那样的格式,但始终没有强迫她去做,女儿偶尔心血来潮,也会趴在桌子上摘抄些好词好句,直到我们出面制止方才罢手。关于读后感,女儿也会有感而发,而且说得很好,于是我就在博客里记下了我们的对话,尤其是关键之处她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讲述和讨论也有截断故事的嫌疑,但只要孩子兴趣不减就好。关于低年级的读后感,并不只能写在纸上,写成独立的文章,父母记下共读时的语言交流、心灵碰撞也是发自内心的读后感。关于低年级的读后感,还是会发自内心地祝福那些写得及时、兴趣浓厚的孩子,但祝福的同时也不能怀疑写不出读后感的孩子对阅读的喜爱,希望家长们也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他们分享故事的乐趣。
附——研讨记录(节选)
小荷:我讲《克拉拉》的时候,就是绘声绘色的读,没有停留。孩子们笑作一团
马玲:
其实紫藤做得很好,孩子们非常喜欢。但是过多的观察与问题,把故事给分割开了(嘿嘿,这是还停留在绘本阶段没出来呢!)把听故事当作了观察、记忆训练。
四川小茉 :我觉得紫藤的故事情节被冲淡了
紫藤物语 :是,有这种感觉
四川小茉 :
让孩子们去回忆去学习的东西太多,故事本身的精彩就破了。久而久之,孩子对故事就没有太多的渴望
我想,可不可以在孩子们插话的时候,比如一个情节让她回忆上了《猜猜我有多爱你》就给一个赞许的眼神,接着讲故事呢
小荷:对呀,这挺好
谟祯 :
大家在考虑共读的策略时,千万不要忘了低段整本书共读的目的
小荷:让他感兴趣,这个最重要吧。
桃花仙子敖双英:
我知道为什么讲绘本时有的孩子不用心了!
是因为我把故事讲破了!每次我都会讲了之后还让大家读,还讨论,有的孩子就听得没意思了。
高丽霞 :简单最好!其实最好的就是大声朗读给孩子听。
马玲 :
是的,当老师心里充满着“这个可以练练观察吧,这个可以考考学生吧”这样的念头的时候,好听的故事就悄悄地跑了
“故事”是最重要的,因此大声读给学生听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桃花仙子敖双英 :
难怪啊,给大家读纯文字故事时,连续2节课啊,孩子们听得多么认真!都很认真呢!
天慧 :
我很多时候会在读到一半的时候,让孩子们想象一下,故事接下来会如何发展,想象一下,顺便吊一下孩子们的胃口,孩子们会一边开动脑筋,一边急着往下看。一个故事,大概一次到两次这样的机会。这样可好?
谟祯:有些事情有时候是很简单的,我们人为的将它复杂化了
小荷:有时教师总想让孩子的回答出点奇迹,却适得其反
谟祯:分角色读的确是个好方法
高丽霞 :阅读最好的境界就是让孩子无所顾忌的享受故事。
小荷:和学生一起玩读书,这种状态很好。
马玲 :
刚开始慢慢不熟练,但是就这样一天一天读下来,一开始少一点,读一段两段,再后来就可以多一些了,慢慢地,一个月下来,一本书就这样读完了,然后,老师很兴奋地告诉他们,他们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居然能够把几万字的一本书读完了。
(马玲注:在在这里补充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技能——阅读预测。
想想我们自己的阅读吧,你在读书时旁边是否放着一本字典,随时准备备查呢?你是否不把每一个字的意思搞清楚了才去阅读呢?如果有人要你这样做,你肯定嗤之以鼻,那是傻瓜才要做的事情啊。可是,这却是我们经常对学生做的最大的一件蠢事了。而忘了作为生命体的个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本领——能够根据上下文猜出“这个词”的意思。
如果我碰到一个生词,无法根据其上下文猜出它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什么也没有学到。我会像字典编辑那样,得到了这个词的一个例句。下次再遇到这个词,我就又有了一个例句,如此持续。当我第10或第20次碰到这个词的时候,几乎就可以非常确切地知道它的意思了。
对于学习阅读的孩子(还有成年人)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他们必须理解读到的所有内容。没人能如此。事实上,我们理解一篇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已有的经验。重要的是孩子们要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想继续读下去,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应当越来越善于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猜出单词的意思,这是成为一个阅读高手的最高技巧。告诉孩子单词的意思,或让他们查字典,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让孩子们失去了自己去猜的机会。通过推理而弄清楚自己不知道或不确定的东西是一项最伟大的知识技能。
而在二年级,我们要培养的一项阅读技能就是孩子的注意,能从逐字逐词的阅读,开始到以句段阅读为单位,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阅读自动化”——在阅读的时候不需要再考虑这个字的字音字义是什么,而直接能够从里面获取出意义来。)
四川小茉 :
估计孩子们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有一点就是我们总要把一篇文章分成若干份来细研究
所以,故事千万不能上成语文课
谟祯 :语文课需要精确的训练,而阅读不需要
马玲:
配合大声朗读,就是以读写绘为主的作业了
亲子共读,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扮演角色表演,也可以选择里面和孩子贴近的话题,让他们以写绘的方式画下来,
这个方法就很多了,大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
但一点原则是共同的:孩子喜欢。如果发现孩子不喜欢的话,那么只做一件事情,马上取消掉。
“研讨记录”(节选)引自马玲老师的帖子:
http://bbs.eduol.cn/post_65_360106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