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常常听“推门课”,即事前不打招呼,提前2分钟走进教室,开始听课。这种听课方式便于了解教师在自然常态下上课的情况。
随堂课不同于优质课,因为优质课是一种预设的课,是经过老师精心准备,凝聚了很多人智慧和汗水的课,有的还进行了多次的“演练”,反复切磋修改,加工制作。通过这样的过程,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和进步,促进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本学期优质课出现了一些亮点,比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的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是,老师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怎么样呢?学生的学习情趣,学习态度,教学效果怎么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一个又一个随堂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阵地,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学科知识的学习,各种技能的训练,目前情况下还大都是通过课堂这样一种形式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离开了课堂教学这个根本,对学生的教育就无从谈起。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关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
听课中,大部分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方法灵活,能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立足课堂,抓住课堂解决问题,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这是主流,这是很喜人的一面。可是,还必须看到我们的课堂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有一些老师仍然沿袭过去的陈旧方法不愿放弃、不肯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存在,课堂“包办”的现象还很严重,学生没兴趣,教学效果差,一节课讲完了,老师倒是很辛苦,可是道理没有讲清楚,学生没有听明白。
其二:教学目标不明、思路不清、效率不高,课堂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问题多,头绪乱,用问题统帅课堂,整个课堂是由很多的问题串联起来的,没有一条明确而清晰的问题线索贯穿始终。往往无疑而问,而这些问题的设置不准确,不系统、不具有代表性,问题是分散的,凌乱的。课堂结构的起承转合,不自然不连贯。重点点不透,难点突不破,本来非常好的教材,却讲不出味道,学生听课情绪不高,士气低落。教师常常完不成教学任务(几乎占一半以上),往往下课了才草草收场,匆忙布置作业下课了事。
其三:方法不灵活。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否则,则事倍功半。听课中,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单一而死板,既没有形成自己特色、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更不会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比如: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启发法、演示法、指导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不灵活,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思维受限制,教学效果不理想。
其四:学生动口多,动手少。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才能变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忽略了其中的一些环节,就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来应该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完成的练习,只能让学生课下(或家里)去做,这样,自然就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这样的问题课堂虽然不多,但是影响很大,危害不小。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哪呢?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读书不多,见识不广,能力不足,需要提高。有的老师从教以来从没有认真地读过几本教育方面的专著,也很少听过名师课堂,最多不过参加过本校或者县一级举行的优质课评选(平时教师之间听课如同虚设),究竟名家课堂是什么情况,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情境怎么样,对
第二种情况,不是没能力,不是没水平,而是不愿下功夫,不愿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自以为是,我行我素;满足现状,得过且过;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读书应付、教研应付、备课应付、听课应付,上课应付。学生不满意,家长有意见。
我们担负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懈怠,一个工人的懈怠要生产废品,一个农民的懈怠,要造成减产,而这一切都是可以弥补的。而一个教师的懈怠,耽误的是一批孩子的一生,这个责任是谁也担当不起的。
教学是个“良心活”,一个负责人的教师,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总有很多奇思妙想,总有很多天才的创造和发明,总有很多的教育机智,总是能克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去完成很多难以完成的任务,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优秀的老师,我们为他们喝彩,为他们骄傲。
我们都喜欢听“颂歌”,因为它顺耳、中听,我们听惯了各行各业“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朝气蓬勃”精神面貌,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繁花似锦的背后存在的问题、危机、危险甚至浮躁、虚假、功利、丑恶,然后去坦然地面对它进行揭露、鞭挞、改革、解决,而不是回避、掩盖、粉饰,这样,也许对促进我们的工作更有益处。
教育更是这样,我们必须正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从自身做起,从课堂教学入手,从上好每一节随堂课入手,全面提升自身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