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齐动手,元宵节日快乐多
从过了春节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开始盼望着元宵节的来临。在一天天的期许中,元宵节踏着轻快的步伐、带着喜庆的笑脸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早在几天前,看到大街上各式各样的灯笼,我就一动心:何不在班级里开展一次自制灯笼的活动呢,一来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来还能用自己的双手为节日增添气氛。于是,几天前,我就和孩子们约定好,在元宵节这一天我们手持各自制作的灯笼,在财政花园集合,大家共度元宵佳节。
今天一大早,我就和妈妈、雪儿、年儿一起开始了自制花灯的“艰巨工程”。妈妈是我们的“老师”,我、雪儿、年儿都是“学生”,要知道,我小时候因为老妈为我制作的花灯,没少得到小伙伴的羡慕。虽说现在妈妈年纪大了,但仍是“宝刀未老”,那身手可不减当年呢,嘿嘿。
安排好了我们各自的角色定位,我们这些“学生”便勤快的开始准备原材料。我们准备了最质朴的高粱杆、牙签、包装纸、胶水、细铁丝、硬纸背和红穗子以及剪刀等工具。我们这边刚准备就绪,只见“老师”妈妈已经手脚麻利地准备好了四根长短相同的高粱杆做灯身,又准备了四根稍短一些的高粱杆做骨架,然后就是用牙签连接、固定。我们看到妈妈这么神速,于是我们也开始手忙脚乱地效仿起来,一会儿的功夫,我们的模型也初具规模了,可和“老师”的一对比,怎么老妈的灯笼有四条腿,我们花灯的腿都跑到“肚子”里了呢?为了精益求精,我和孩子一商量,决定拆了重新再做。于是,顾不得看妈妈做的,我们开始了第一次返工。好,总算把灯笼的框架扎好了,可怎么都不稳当呢?原来是我们的高粱杆裁得长短不一,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但用尽功夫刚做好,这次我们怎么也不愿意再返工了。“将就着吧,妈妈,这是我们的处女作,当然不能和姥姥这样专业的老师相比了。”雪儿也央求道。我就顺水推舟,答应了雪儿——我也不想第二次返工啊!
紧接着,就是糊纸了,这纸可不是一般的纸,是彩色的包装纸,又薄又易烂,这可是个细活,就交给雪儿做吧——这孩子因为从小学美术的原因,特别有耐心。你还别说,我这次“放权”还真对了,雪儿糊的纸可一点都不比姥姥的逊色呢!
最后,就是做“把手”了,首先我们找来一块硬纸背,裁成灯笼底座大小的样子,然后在上面钻个小洞,固定上铁丝;接着在灯笼的内部顺着灯笼的两个边提上来,这样放蜡烛的时候可以上下伸缩;再绑上一个用包装纸裹住的高粱杆做挑杆,哈哈,一个传统的、底座能活动的纸灯笼就做好了!不过拿我们的灯笼跟“老师妈妈”的一比较,嘿嘿,自是逊色多了,我故意开玩笑跟雪儿说:“你挑着你妈妈做给你的灯笼过十五,我挑着我妈妈做的灯笼过十五,我们比一比看谁得到的赞赏多!”雪儿可不乐意了,嘟着嘴说:“我妈妈怎么没你妈妈手巧呢?!”
哈哈……我们祖孙三代的笑声传出去很远很远,为这个元宵节又增添了与众不同的快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