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档关于读书的电视栏目,也是这个假期陪伴我和孩子的必读之书,它如炎炎夏日中的一股清凉之风,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与舒心。
读是一种力量
曾以为自己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可是面对台上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才发现自己所谓的热爱也只是一个空壳而已。当思想被无形的力量一层层剥离,我便学会了更真切的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感悟到读书的意义和力量。
站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让我折服,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但是他们却因为相同的热爱而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他们征服我的不单单是他们的口才和可爱,而是他们身上的一种力量,那是书的力量!一种成长中我们最期望看到的正能量!
依然记得评委李潘老师在评价女孩白雨浓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读书对一个人最重要的影响,并不在于对一本书他能理解到多么深的程度,你不断地读下来,这些书就会沉淀在你的身体里面,所谓的养性它会渐渐地把你育成今天这样一个沉静优雅,落落大方,安安静静的女孩。我觉得这是读书的作用。”是啊!读书带来的力量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积累起来的,我们读书不是读给别人看的,也不是演给别人看的,而是读给自己听,别人的书其实都是注解,自己的心才是原文,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我们才能沉淀心灵,集聚自我力量,享受蜕变的惊喜,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读是一种改变
依然清晰地记得深圳男孩唐俊豪的模样,他活泼机灵,阳光向上,他推荐的书《做好学生有点累》引发了我们的共鸣和思考,什么是好学生?难道仅仅是以分数来论英雄吗?他的观点触动了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也是用成绩来给孩子们划定界限吗?这样的单一划分公平吗?准确吗?同样第二个问题做好学生为什么有些累?那是因为好学生需要去迎合老师,为了取悦老师而学习,他们无法表达真实的自己。想起午饭后,班上的其他孩子都会去打乒乓球,而留下来了的却是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不是不喜欢,而是怕老师说他们不爱学习而已。
一本书带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改变。《做好学生有点累》让唐俊豪对好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颠覆了他自认为的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的观点。同样,这样的一本书也带来了我们思想上的震撼和改变,正如郦波老师说的“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尤其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能用成绩给孩子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这就是读书,因为阅读所以从心底学会改变。
读是一种碰撞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阅读是自己的事情,我们阅读因为我们喜欢,可是真正的阅读需要思考和碰撞。
交流。交流是思想上的碰撞,我们在看武侠电影的时候,总会发现有人不断地找人比武,比就是一种交流方式,没有比就没有提高。同样没有交流,读书也只能是自娱自乐的活动,我们用书来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共鸣。郦波老师总是喜欢说,“这次我们可以交流碰撞一下了,找到我们的共鸣点”。想起自己在引导儿子阅读时就犯了一个错误,我没有引导孩子去进行交流式的阅读。现在想想自己完全可以给儿子找几个小伙伴结成读书对子,定期开一个读书party,孩子们聚在一起把自己的读书收获和心得来一次碰撞和交流,让一个思想去推动另一个思想,用一种力量来带动另一种力量。看过节目后想起自己犯的错误我倍感遗憾了。
实践。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一本书,我们收获了一个故事,一个道理,一些好词好句,一些写作方法等,或许这些里面有包含着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分数而读书的成分,但真正的读书不是这些。李潘老师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实践,是知行合一,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儿子读《笨狼的故事》后,他对待笨有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笨也是一种可爱,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他不再去嘲笑班上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他觉得这些孩子也有很多的可爱纯真之处,我想这就是知行合一的表现和碰撞吧。
思想。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是以自己的思想来阅读和评价,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思想来评价人物。比如我们读《三国》,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定义曹操是负面人物,赞扬诸葛亮而鄙视周瑜等,我们在读我们的思想,我们在以我们的思想定义阅读。其实,阅读倡导是思想是互相的,我们必须把自己放到人物的立场去感受他们的做法和思想,这叫做换位思考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出公平,读出思想。比如《灰姑娘》中的继母,我们是那样的痛恨,可是,当我们站在她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母爱,我们也必须承认她也是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母亲不是吗?阅读就是这样,用思想去思考思想,唯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读出别样的感觉和公正。

我想说,任何喜欢阅读的人都会和我一样喜欢《2014我的第一本课外书》,在这里我们共同享受着阅读的快乐,收获着阅读的喜悦,感受着书带来的力量和改变。真的,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打开书吧,用我们的方式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