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课堂缘何而来
在刚刚结束的影响力教师活动中学语文课堂现场,两节语文课给大家留下印象深刻,同时也留下很多疑惑。一方面是两位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和扎实的课堂基本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似乎与听课老师们的期待有些距离。想象中,名师的课堂应该是精彩纷呈,让大家叹为观止。但我们看到的确是两节真实、朴素语文课,而这也正是它们的价值所在,这价值就是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语文课堂的更多思考。就像一位老师发言中所说的那样,课堂上的启而不发让课上得真难,让我们的名师真为难。透过这种课堂表象,可能我们还需要反思更深层次的东西。
课堂的精彩与否不能完全归结于教师。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信息、情感、思维碰撞交流的不对称,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教师没有选择到符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恰切的教学起点,另一方面可能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被忽略了,那就是学生缺乏相应的智力背景的积淀。就像这两节语文课,作为重点学校的学生,他们的课堂反应让大家多少有点意外,而在与作课的周枫琳老师交流时,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并无刻意的拔高。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只有一个原因,即语文学习的源头只能建立在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之上,没有这样的背景,学生自然无法走进语文课堂的深处,与老师产生深刻共鸣。就像孟素琴老师所说的,语文老师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树立“大语文”的课程意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本质。而这些,正是今天的教育体制所难以达到和实现的。不过现实虽残酷,却并非完全没有空间。海量阅读的韩兴娥,自编教材的王泽钊,这些优秀的老师都是勇敢的突围者。因此,一个足够优秀的老师,一定要跳出课堂,站在高处审视教育,审视课堂。精彩的课堂应该源自两种人在课堂上的相遇,一个是有着精深专业水平的老师,一个是具备丰富智力背景的学生,师生一起借助课内的精确训练和课外的浪漫积淀探寻伟大事物——知识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抵达理想课堂的境界,才能实现知识生命生活的深刻共鸣。
此外,作为听课老师也要适当调整听课的心态,选择听课的重点,降低对精彩课堂的预期。因为,听课只是为了借助一个案例发现问题及时研讨,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欣赏师生精彩的表现,这样的预期对自身的提高并无益处,也会给讲课老师形成过大压力。每个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成长经历、性格气质都不相同,借助听课我们需要做的是,探寻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的答案,发现自己与作课教师的差距以及自身努力的方向,而非简单的一招一式的模仿,因为那样只能让我们迷失了自己。好的课堂是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的,跳出课堂技术层面的时候,我们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更实在的收获,从而在某一点上超越名师的课堂,实现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需要提醒老师们的是,在不断锤炼自身教学艺术的同时,不要过于纠结于一节课的精彩与否。比课堂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课程意识,把大量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带到学生的面前,培养他们对文字、对语言、对经典的敏感与热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现课无论怎样上,都会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