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核桃和孩子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去邻居家接女儿,只见她正神情专注地用牙签剔夹在核桃皮儿里的一小块核桃仁,挑出像米粒大小的一块儿就急忙塞嘴里,生怕掉了,那投入的样子像吃什么山珍海味。回到家,我连忙夹了几个核桃把剥好皮的核桃仁放在她面前,谁知她却熟视无睹,又去玩别的了。我把核桃仁放到她嘴里,她也吃。我就纳闷了。仔细想想,原来她感兴趣的不是吃的结果,而是怎样能吃到的过程,通过她自己想办法,努力得到的更香甜。
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关心的太多了,吃东西是这样,而获取知识是不是也这样呢?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了让学生能考出好成绩,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往往急于求成,填鸭似的教学一直存在。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极不利。于是我就想,针对自己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呢?
情景一:在二年级橡皮泥制作时。前两个班的教学,我担心学生不会,就先演示,再让学生制作,结果做出的作品都是我演示的那几种。后两个班教学时,我调整了方法,先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橡皮泥的作品,引起观赏的兴趣,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研究制作方法,并试着做一做。学生在自己的耐心琢磨下做出了一些粗糙的作品,此时学生对制作方法也存在了一些困惑,我再趁势演示橡皮泥的基本搓、团、切、捏等方法,并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形象。学生作品五花八门,很有新意,富有个性。
情景二:带领学生进行线描写生——切开的水果时。学生自带水果,我采用横切的方法,把水果里面的纹络展现出来。水果虽然是常见的,但是由于平时缺乏观察,没有注意到它的美。此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去感受,去发现……学生从粗略地看到仔细地看。大家围在一起兴奋地谈着、笑着:我发现了……我也发现了……在观察中发现许多有意思的好看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具体示范、不干涉,使学生保留着他们最本质的感受,学会了用眼去寻找美,用心去感受美。有了丰富的感受再进行创作,提示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点、线进行表现,在学生的作品中不时闪现创新的火花,很多是我想都没想到的。这节课的写生使学生有了自信,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成功的喜悦。达到了“不教而教”的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种佳境,将人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艺术学习活动有效结合,应该说更是一种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