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智慧
——品读“欣然《我是班主任》系列文章1-9”
一、序
《班主任之歌》--作者:崔增录
都说你是最小的主任,管着长不大的一群; 都说你是最棒的园丁,画出了我们成长的年轮; 都说你是最大的官,管着未来的部长将军; 都说你是最好的人,就像我们的父母双亲; 粉笔白白,黑板黑黑,你一笔一划告诉我们是与非; 教鞭直直,讲台方方,你一言一行都是谆谆教诲; 班主任,你给了我们真善美; 班主任,你让我们把理想放飞。 二、班主任专业化研究概述 班主任,在学校中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与其他非班主任的教师相比,他们身上承担的责任更多,既要担负着某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又要负责组织和管理班务工作;既要协调所管理班级的各科教育,又要代表学校与家长和社会沟通和交流。“教书匠”是一般人对老师的称呼,但班主任绝对不能是“教书匠”,因为他无书可教,他面对的是一个个各具个性、活灵活泼的孩子,而不是干巴巴的教科书。“教书育人”,在班主任这里只有“育人”。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或者说,教师专业化)已成为热点话题,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中特殊的一支,它的专业化自然而然地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就国内来说,“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是2002年全国第11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提出来的。之后,伴随着班主任专业化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开始进入实践探索阶段。2005年1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办了第一期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班,开创了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的先河。2005年7月,全国第一个以班主任研究为主题的“班主任研究资料中心”在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正式挂牌成立,这个研究中心收集了目前能见到的各类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书籍及大量的图片资料。目前,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国各个地区都在致力于探索适合本地区特色的班主任专业化道路。 由于我一直在参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课题研究,因此,当我接触到“班主任专业化”这个课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有班主任的自主发展,就没有班主任的专业化。” 自主发展的历程是教育智慧迸发的过程,主要源于班主任个体的内动力,是班主任提升专业水平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引导班主任将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相融,学会在工作的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不断的研究与工作中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用“研究”的心态去做班主任工作,是班主任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是班主任走向专业化的更高平台,是班主任专业培训从低层次的经验演进式步入高层次的科学规范式的必由之路。 尤其是近日,当我认真拜读了博友欣然、炉中煤的有关班主任系列文章后,我更加坚信了上述观点,他们就是用“研究”的心态去做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由于平时工作较为繁忙的原因,以前我几乎没有十分留意这两组文章,也几乎未对这几篇文章发表评论。如今当他们的这两组文章已成系列,都写了近十篇了,又赶上国庆长假,我把它们全部复制到了WORD上,整整32页,美美地“嚼”了一番,没想到,这一“嚼”,还真品出了味来,于是,也就有了我的这两篇文章,先从欣然的文章说起。 三、品读《我是班主任》 与那些关于班主任的大部头专著相比,欣然的《我是班主任》绝对是“精致小品”。有理念,有总结,有故事,有快乐,有悲伤,可读性十分强。 我很欣赏她在《我是班主任》(一)里的一句话:“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开始时,就已结束了”。这就是我的班主任格言。这句话十分朴素,但却道出了班主任工作的核心要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这句话正过来说,就是“只要心中有爱,就一定会找到教育的办法”,就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内功”和“外功”一样。“师爱”就是内功,对学生爱得越深,内力就越强;而“班主任兵法”之类的管理育人的技巧和办法,则是外功,没有“师爱”这股内力撑着,再好的技巧也是不顶用的。 在《我是班主任之二》中,欣然老师总结了五点自己的“班主任真经”:一、从“保姆”型向“导师”型转变
二、从“威严”型向“民主”型转变
三、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
四、从“专业”型向“全才”型转变
五、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欣然老师这五点总结得相当全面,引经据典,论证严密,是一篇精彩的班主任工作小论文。 从《我是班主任之三》起,欣然老师就开始给我们讲故事了。这几篇故事,是我最感兴趣的东东。因为这些故事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它带有鲜活生动的生命气息,闪烁着鲜明的个性光芒。著名的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是一本教育故事集。 第一个故事《如此做法,真得让我好无奈……》,讲述的是一件发生在2002年的事情,我真佩服欣然老师的记忆力,过了五六年的事情还记忆犹新。一个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考试成绩有所下滑,欣然老师先是在卷子上提醒:
“***家长:您好!
虽然我们天天见面,交流孩子的学习,但对孩子的影响却不大。孩子最近成绩不太稳定,偶尔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请问您知情吗?如若有空,请来学校,细谈。”
遗憾的是,家长没有反应。出于教师的责任心,欣然老师只好登门家访。但家访并不成功,家长并不理解老师的用心,反而替孩子说情。欣然老师深有感触的写道:“孩子毕竟是人家的,我是教师,我能教育的只能是孩子。对于孩子,我只有教育,可是对于家长,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当家长不配合的时候,老师真的是无奈了。这个故事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但却很有价值。它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对待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二是教师只能教育孩子吗?对这两个问题,炉中煤在他的系列文章《没有创新的班级管理》中有精彩的论述,下篇文章会有所提及,此不多言。 第二个故事《我说错了一句话……》,从这个故事里,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欣然老师的爱心,还有她的反思和智慧。当孩子问她:“我还跟你行吗?” 天啊,我都没经大脑思考就冒出一句:“饶了我吧,我不敢要你了啊!!”虽然面带笑容,但是孩子的脸还是一下子沉了下来。我是老师,当然马上意识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我马上又接着说:“只要你分到我班里,我一定要!”听到这话,孩子又笑了。“不要给他的爸爸说了,也不要打电话告诉他的爸爸,这学期来孩子的表现……”
犹太民族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娶个学者的女儿作老婆”。我国著名学者王东华也写有一套著作《发现母亲》。从优教的角度而言,提高母亲的素质的确是刻不容缓。当然,还有父亲,《我要做个好父亲》应该成为每个父亲的必修课程。 教育仅仅教育孩子是苍白无力的,没有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再好的教育也没有效果。教育孩子,先从教育家长做起。“看云”--薛瑞萍老师的10多封《请跟我来》致家长的公开信,是我们与家长交流的榜样。 第四个故事《今天,我扫地……》,是一个充满着教育智慧的小故事。欣然老师做了一个反常的举动,把所有的学生赶出教室,自己一个人打扫教室,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好奇。一个、两个、三个……渐渐地,没有老师的号召,学生进到教室里,默默地跟着老师做清洁。从此,孩子们养成了打扫教室的习惯。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初中时的班主任张宗禄老师。有一段时间,我们总是爱把从本子上撕下的纸条之类的顺手扔到教室的地上,可能大家想,反正放学后有值日生打扫卫生。但每天下午课前的10分钟唱歌时,张老师总要到班里走一圈,他每次进来,什么也不说,只是见到地上有纸团,就默默地弯下腰捡起来。一次、两次……渐渐地,教室里没有人再随地扔纸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欣然深得其中三味。 第五个故事《“我怎么还是没能挽救你?”》,又是一个与未完成作业的孩子有关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个孩子属于那种“反复抓,抓反复”的孩子,欣然老师号住了他的脉,他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但换了个新老师,老毛病就又发作了,以致于让“恨铁不成钢”的欣然感叹:“我怎么还是没能挽救你?” 老师不是救世主。国际歌唱的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自救者,人救之。之所以欣然老师的方法有效,主要也是激发了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请看:但是孩子既然说是写了,我也将计就计,和颜悦色地问道:“那你准备什么时候交上来呢?”对待班里不错误的孩子,我总是退一步,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把他们的面子留足,也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第二天,孩子的作业给我送来了,字体有些了草,一看就知道是补的作业!但是我并没有训他,而是告诉了他一句:“你是一个说话算话的孩子,相信你不会再把作业忘到家里了!”孩子点点头!
如果孩子的新老师也能有这份耐心,也许这个孩子也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其实,除了智力有问题的孩子,大多数不爱完成作业的孩子都很聪明,他们从小就会反抗权威,不循规蹈距,如果引导得法,绝对是创新型人才。我以前曾教过一个学生,就总是不爱完成家庭作业,道理也讲过,也罚过,但屡教不改。上初中以后,还是老毛病,但这孩子智力还真是够用,物理成绩在全年级数一数二,因为参加物理竞赛获奖,被保送高中。就像文中这个孩子,也是个鬼精灵:
“我在别的小组拿了一本作业,放在了我的小组里,组长检查过之后,我又把它偷偷地放在原来的地方了!”让人哭笑不得呀!
第六个故事《一天两次同一个学生的家访》,令我莫名其妙的是,这篇文章竟然发了三遍。比较了一下,选了一篇相对完整地复制了下来。
说实在话,现在的老师能够家访的少了,相反,“校访”多了。故事还是发生在2002年,一个女孩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欣然老师停了她的某些课,导致家长不满。在欣然老师看来,这次家访不知道是成功还是失败。
文章的开头交待得很清楚:“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天生就不喜欢和说谎话的人打交道!自从走上了教师之路,更是如此。当然我更不想让我的学生说谎!为这,我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我也认为那是值得!”
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处理过程中违背了“热问题冷处理”的原则,如果能像上个故事里那么有耐心的话,可能事情又会是另外一个结局。故事的现场感十分强,犹如一出小话剧,人物活灵活现,展现了欣然老师的精深的文字功底,怪不得能成为当周的推荐和热评博客呢!遗憾的是,故事中的妈妈又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家长,唉!
第七个故事《“给我一个理由……”》,是一个如何处理爱犟嘴的孩子的教育故事,欣然老师的教育智慧得到了极致展现:
他比我还硬呢,说了句:“你不说个理由,我是不会出去的!”天,理由,我都没在班,又没看见当时的情况,哪来的什么理由?我也不能失去做班主任的威信啊!不处理他,以后怎么办?他再犯错误怎么办?其他的孩子都跟他学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马上在我的脑海里汇聚啊,必须处理啊,还需要马上处理!我的犟劲又来了,和他犟上了!
我思索了一会,很注意自己的语气,缓和点气氛,点点头后,说:“你做的是对的,你很会帮助别人,应该表扬,班长不知情,错怪了你!但是你现在站在班长的角度上想一想,如果全班的学生同桌都在小声地叽咕的话,他也不问,你说我们班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啊?”
班里安静极了,大约两分钟吧,我说话了:“同学们,张涵宇同学能够在大家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说明这是一个很诚实的孩子,很有大将风度的孩子,他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错认错,改了还是好孩子!张涵宇,你已经认识到错误了,你说说以后你打算怎么办啊?”
孩子得意极了,“老师你放心,我一定不会再犯错误!”
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读到:欣然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的准确把握:“这是一个在班里犟了出名的孩子。他是家里的长孙,很是受爷爷奶奶的宠爱,即使是孩子的父母也左右不了什么的!这孩子其实也没什么大的毛病,就是爱顶个嘴,犟个斤,无论什么事都想要个理由的孩子。……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我们还可以读到:欣然老师是如何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既教育了当事人本身,又影响了集体,这是一个“平行教育原则”的最好实例。
但说到底,真正发挥教育力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并没有因为班长的一面之辞而简单武断地处理,而是压制了自己的火气,进行了一番面对面的谈话,及时妥帖地处理了问题。就像欣然老师最后写的那样:“是啊,孩子就是孩子,脾气是犟了点,但是只要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真心相处,他们也是很听话的孩子的!我喜欢和这样的孩子较劲!”
是啊,这样的孩子最可爱,要不冰心怎么会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呢?尊重和信任,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九篇《我是班主任》读完了,口齿留香。感谢欣然与我们分享她的班主任故事,期待她的《我是班主任》还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