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优秀作文精选 >

依据教材,引领学生得意、得言、得法作文

2017-03-04 
依据教材,引领学生得意、得言、得法——肖晓燕、赵瑞红《白杨》教学设计点评《白杨》,典型的名家名篇,曾被许多小学
 

依据教材,引领学生得意、得言、得法

——肖晓燕、赵瑞红《白杨》教学设计点评

   

《白杨》,典型的名家名篇,曾被许多小学语文名家大师深入研究,精致设计,倾情演绎过。选择这样一篇课文同课异构,本身就表现出肖晓燕、赵瑞红(以下简称肖、赵)两位青年教师挑战自己的非凡勇气。展文细读,更为其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围绕单元训练重点,依据教材,引领学生既得意,又得言,更得法的教学预设所打动。

一、依据教材,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竖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王荣生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97页)我们先来看看本组课文的导语:“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语文五下第1页)再看课后练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2、默读课文,讨论:⑴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⑵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练笔……”(五下第12页)教材编者还在本组的“交流平台”中再次强调,《草原》《白杨》“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让我们交流一下这方面的学习体会。”(五下第1页)最后看肖、赵确定的教学目标,基本可以概括为:“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2、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3、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段落。”这些教学目标与《课标》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一致。可以说肖、赵确定了合宜的教学内容。

二、温故知新,使学生得言又得法

经验告诉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去运用它,它就会逐步遗忘;如果你经常使用它去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你学过的知识就会因为有新的连接点而更加牢固地留存在头脑里,而且还会生成新的知识,增强理解力、探究力。如“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五年级学生在识字方面的要求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赵采取了“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肖运用的是“请‘小老师’听写生字词,小组对改。重点指导听写中出错较多的生字,如:疆、晰。”再如“借物喻人”是学生要学习的写作方法。赵“请大家回忆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一课,看看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肖要“大家回顾复习《翠鸟》《太阳》《桂花雨》《落花生》几篇课文,发现与本文写法有什么异同”。两篇预设不约而同地做到了运用以往学过的教材,“唤醒学生已存储的知识”,以求“温故知新”。

三、同课异构,教学方法可以百家争鸣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在使用着不同的教法。肖、赵两位教师也一样。譬如导入新课,赵的导课是开门见山,依据是“在学生从分预习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可以省时高效。”肖则是建立在学生没有预习的状态下的导课。这从导语和“据题质疑”环节可以看出。再如“拓展阅读积累”板块,肖的预设特别关注了围绕写作方法进行拓展阅读。赵则把注意点放在了“朗读课后‘阅读链接——《帐篷》’,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语言积累上。

综观关于肖、赵《白杨》一课的两个教学设计,笔者甚感欣慰。一是两位教师对教材把握得准,知道自己应该教什么,教学内容设计与课程目标一致;二是两位教师对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素养)目标是清楚的,跳出了“讲内容”“无用的内容分析”的语文教学误区。但是在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与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把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演绎成一堂高境界的语文“好课”,还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素质和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地选择或创生。

                 (点评:濮阳市中小学教育教研室  特级教师王庆华)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