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姜太公的成长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的
姜太公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封神榜》、《封神演义》深受人们喜爱,但那是神话后的姜太公,研究姜太公,揭去蒙在其身上神秘面纱,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他;研究他不平凡的成长经历,对我们做人、做事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检索资料法:查阅有关书籍、查阅商朝、周朝历史、上网浏览。
2、问询法:询问父母、历史老师。
三、研究内容
名 字 寓 意
姜太公(公元前1136年——公元前1026年),生于商末周初。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太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姜太公出生时其父说就叫尚吧,尚者,久远也,愿他能长久地为国为民尽力。
外 貌 特 征
大概经常看关于他的书籍,我心目中的姜太公身高九尺,高眉大眼,从眼中射出的目光足以穿透万年沧桑。后来在一本书中终于看到了他的画像,竟与我想象的不谋而合,他有文人的细腻,又有武人的豪放。
成 长 经 历
姜太公(公元前1136年——公元前1026年),名尚字子牙。公元前1136年农历8月初3,出生在东吕乡东吕里(山东省日照市秦楼街道东南)。姜太公自幼聪慧,勤学好问。父亲有意鼎力栽培他,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姜太公六岁时,父亲撒手人寰,留下他们孤儿寡母。姜太公并没有消沉,雄鸡长鸣,姜太公就起身帮母亲干活,闲暇之余,拾取犬、马、牛粪,聚多了换铜钱买学习用品;15岁时,为了读到《夏书》,到别人家边教书边读书,不到半年,《夏书》就被他消化吸收;16岁时,姜太公辞别母亲出门拜师,终寻得鹤谷子为师,3载精学史、政;回乡学了3年剑术,又辞老母寻得姬升为师,学3年兵法,在回家的路上又拜陶平为师,两年学得君王治天下。此时,姜太公已接近30岁,终成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经纬之才。怎奈时政昏暗,他不愿同流合污,迫于生计,他曾朝歌屠牛,孟津卖饭,磻溪垂钓。几番失意,几番落魄,历经坎坷和磨难,终在72岁高龄得遇明主周文王。
姜太公遇到周文王后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兴周,辅助周文王、周武王把周从一小国振兴为经济繁荣的强国;二是灭商,把不可一世、乱歼人命的商纣王从历史舞台上撵下;三是建齐,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把齐国治理得欣欣向荣。
姜太公享年110岁,无疾而终。周成王将太公葬在文王、武王的身边。在今天的陕西咸阳,还有一座高大的太公墓。
个 性 特 点
他,勤学、乐学。姜太公从小就立下大志,要当一名医国手。《虞书》、《夏书》、《商书》熟记于胸中。他读《夏书》时,十五岁的他由于找不到这本书,便到吝啬的马上人家借书,于是一边教马上人的两个孩子,一边自己读《夏书》,半年时间,就把《夏书》一篇篇咽到肚里。对知识探索他永不满足,还自己到乡间寻访名师,先后拜鹤谷子、姬升、陶平等人为师,使自己成长为经天纬地之才。
他,有勇有谋,洞察秋毫。当商纣王问他建造鹿台的意见时,他为天下黎民百姓慷慨陈词,触怒了纣王,纣王下令捉拿姜尚,历史上有名“遗衣驻军计”诞生了;当周文王被纣王囚与羑里,举国都无计可施时,是他轻松的笑谈间解决了重大问题;当周武王伐纣时,旗杆折断,御者雷震而死,盾折为三,武王及其弟周公都深感恐慌,而姜太公稳定大局,稳定军心,渡过沁水后,依然决然地毁船焚桥;当与商军决战时,他冲锋陷阵,身先士卒……
他,爱民惠民,让利与民。他因地制宜,大兴工商,让民众得利,还少收赋税,让百姓各司其职安居乐业,齐国成为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欣欣向荣。
他,不信鬼,不信神,做事雷厉风行。姜太公任灌坛令时,适逢天下大旱,别的地方都是杀猪宰羊,焚香祈祷。他带领老百姓挑水抗旱,并且规定禾苗青的,赏;禾苗枯死的,罚;聚众求雨者,杀。在他的带领下,大旱之年取得意想不到的丰收。
后 世 影 响
纵观姜太公不平凡的一生,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流芳百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千古。
1、唐朝时,唐太宗封他为武圣,与孔子并驾齐驱。
2、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爱民惠民。世世代代都会受到老百姓的喜欢和爱戴。
3、他的经济思想核心是“三宝”,即大农、大工、大商。工农商是哪个朝代都大力倡导的,他的思想永远是与时俱进。
4、他的著作源远流长。他的军事专注《六韬》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宋代《六韬》被列为武学必读之书,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即使在当代,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5、现在农村盖房上梁时,还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这是一个典故,有机会再与朋友们说),他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
6、还有一句歇后语是老幼皆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遇 到 问 题
由于姜太公距离现在太遥远,关于他的文献又太少,我也没有机会看到他的著作,更别说原著了,遇到的问题实在太多,但一切困难都挡不住我对他的喜爱,对他的崇敬,对他的仰慕。我一遍遍地“咀嚼”我家的一本《姜太公》,又上网浏览关于他的一切资料,以上研究还很肤浅,以后我还会搜集他的正史资料,有机会还要到太公故里、太公墓实地考察,再接再励,永不停歇!
四、我受到的启示
通过对姜太公的研究,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感悟到很多。跟随着姜太公去了解三千多年前的那段历史,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踏着姜太公的足迹,让我领略了智者的风采。我将谨遵姜太公的教导,做一个勤学、无私、爱民的正直之人。
勤 学 ·乐 学
“为人还要善学。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目神珠。”这是姜太公教导后人的话。他不但这样说,自己还以身作则做到了,成为旷世奇才。每当我想起姜太公的勤学乐学,我都要感动一次。现在的学习条件这么好,夏有空调冬有暖气,想看哪本书基本上都可以看到,而自己却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一点点成绩就翘尾巴。以后要把感动化为学习的动力,榜样就在前方,我将奋力向前。
持之以恒·不改初衷
姜太公七十二岁以前一直怀才不遇,为了生计,他孟津卖饭,朝歌屠牛,磻溪垂钓,最艰苦的时候还以嫩松针充饥,(我曾尝过嫩松针,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可他从来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直到七十二岁时遇到周文王,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多大的耐心多少的坚持呀。回想自己生活中遇到一点不如意,要么暴跳如雷大发雷霆,要么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要么关门闭户自生闷气,要么……学习姜太公的忍耐精神、持之以恒精神、永不言弃精神。
爱民,民才恒爱之
姜太公身怀大爱,他尊民爱民惠民,处处为民着想。他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生而无杀……”这充分展现了他以民为本。现在我还小,虽然不能福及万民,但要在生活的点滴中,与父母温馨地沟通,与同学快乐地相处,与老师亲切地交谈,把微笑留给别人,把关爱送到人的心中,让他们因我而快乐,因我而幸福。
著 作
《六韬》、《文师》、《乾坤万年歌》、《太公兵法》、《素书》、《谋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