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源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重点培养以下习惯:
(一)守纪习惯: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2.放学时要按时回家,不在路上玩耍。3.站路队上下学,走安全通道。4.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5.不围观小摊,不买、不带零食等。
(二)学习习惯:做好课前准备(包括预习新课),上课专心听课,积极举手发言、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认真检查作业、及时订正作业错误、认真书写、阅读课外书等。
(三)卫生习惯:给本子编页码,不乱扔废纸、杂物、主动捡拾废纸、杂物,勤剪指甲,洗手脸,衣着整洁、搞好个人卫生等。
(四)劳动习惯:按时值日,主动打扫室内外卫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义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五)生活习惯:作息有规律,生活有条理,自己穿衣、叠被、刷牙、洗脸、洗衣服,整理书包、收拾课桌和房间,不攀比,统一穿校服等。
(六)文明习惯:见面时主动跟老师、同学问好,不打架,不骂人,文明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常挂嘴边,尊敬长辈, 离家或回家时,主动向家长打招呼,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等。
★:怎样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想抓好学生的良好习惯,切记操之过急,要静待花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一)实际演练,指导行为
“习惯习惯”只有“习”才能“惯”,这里所说的“习”就是练习、训练、演练的意思,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老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
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开学第一、二周要重点对学生进行一日学习、生活常规教育,而实际演练(手把手地教,然后模仿着去练学)则是新生尽快掌握一日学习生活常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所谓一日学习生活是指新生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生活,可把它分为六个阶段:早读阶段(从早晨入校到预备铃响);课堂阶段(一天中所有上课时间即6节课时间);课间阶段(每两节课之间休息阶段);上午放学阶段(即从第4节课下课至离校);午后静悄悄阶段(下午进校到预备铃响);下午放学阶段(第6节课下课至离校)。以上六个阶段的各项规则、要求统称为一日学习生活常规。一日学习生活常规的教育内容(怎样早读、怎样上课、怎样进行课间休息、怎样站路队、怎样进行午后静悄悄、怎样打扫卫生等)繁琐碎杂,单凭班主任讲,学生很难掌握其具体做法,只有通过实际演练,他们才能摸到门道,才能按规则去做,进而形成习惯。
(二)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儿歌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学习儿歌是一年级新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因此要充分利用儿歌来强化新生的行为规范。让学生在说背儿歌的过程中记住要求,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为了让学生记住课间活动要求,养成文明有序进行课间活动的行为习惯,可以教学生背诵这样的儿歌:“下课后,先整理。小板凳,放进去。座位下,无垃圾。去厕所,莫忘记。文明玩,做游戏。安全第一记心里。”为让学生记住听到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静等老师来上课的要求,可教孩子们说背这样的儿歌:“上课铃,叮叮响,我们快步进课堂,不挤不碰不吵闹,静静坐在座位上。书本文具放整齐,
等待老师把课上”为使学生养成爱护公物,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的习惯,可教孩子背诵如下儿歌:“整洁教室是我家,我们大家要爱她。桌椅讲台黑板擦,摆放整齐不能差。你扫地来我浇花,一切脏物远去吧。”另外,还有课前准备、课堂听课、写作业、坐姿、书写等方面的儿歌。这些儿歌,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特点,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做,不知不觉中行为习惯得到了规范和强化。
(三)讲述故事,引导行为
听故事是一年级小朋友的至爱,利用这一点,老师还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们讲一些童话、寓言、名人小故事等,让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去学习故事中的主人公遵守纪律、友好相处、认真学习等各方面的优点,从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检查奖励、激励行为
一年级新生自制能力差,违反要求、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要尽量避免批评,教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并指导学生具体地去做,然后检查。当学生做的规范时,积极给予奖励。一次奖励要比十次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奖励记得清楚,印象深刻。
老师对每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都要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然后对孩子的表现进行总结点评,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奖励。不要怕耽误上课和学习,因为成绩是一时的,习惯却是一辈子的,况且习惯好了,也有助于提高成绩。为培养好习惯,不要太吝惜那三五分钟的上课时间。久而久之,好习惯就会形成。
(五)榜样示范,感染行为
榜样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的模式,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一年级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给他们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做示范,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要设法多给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另外,在孩子眼里,老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尤其崇拜自己的班主任老师,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会起到很好的感染和促进作用,如老师经常有意识地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学生也就会经常用;当发现地上有纸片时,要立即弯腰捡起;教室桌椅不齐时,要轻轻地摆放整齐;讲台不干净时,要及时清理干净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样子去做。
(六)家校联系、促进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特别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如规律生活、早睡早起、自己收拾书包、准备用具、整理文具盒、爱护书籍与文具、正确书写与阅读、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对孩子的习惯养成能够传递和增加正能量,因此一定做好家校联系,为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七)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习惯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当做教育的永恒旋律。唱好这个主旋律,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常抓不懈。
抓习惯应从细处入手,小事做起,而且要经常训练,经常指导,经常检查,不断提醒,不断督促,不断强化,多鼓励、多表扬、多示范。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