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周国平作文
早就听说过周国平的名字,知道他是享誉我国文坛的散文大家。但是只是听说而已,因为没有读过他太多的文章,所以
早就听说过周国平的名字,知道他是享誉我国文坛的散文大家。但是只是听说而已,因为没有读过他太多的文章,所以总觉得他离我很遥远。就似曾我们有相通的心灵,但却无碰撞的火花一般,那种应该带给心灵如花一般地绽放总是因为我的疏忽,而让它悄悄地沉寂在内心未曾有光顾的某个角落。
而今,那种应该延续的渊源终因我对他书本地开启而得以完全地展现。开启它,一种从未有过的亲近,使得我们原本遥远的距离被拉近了。仿佛在他写文章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笔下的墨香在书斋中弥漫开来而让我吸入了胸腔,从此,更加理性的思索如小苗在梦寐它长大后婆娑的样子一般我开始了我精神之旅的酝酿。
走进周国平,开启他的书,我仿佛翻开了宏伟的史书,让我感受到了百年甚至千年的深邃凝聚在了窄窄的纸行。一种惊叹、一种敬意、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在他的书《守望的距离》序言中,他谈到了对于“守望者”的理解:“所谓超脱,并不是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而只是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一个人一旦省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界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不过,如果他对天下事仍有一份责任心,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合适的位置的,‘守望者’便是为他定位的一个确切名称。‘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当所有的衡量都成了一种物化的衡量,谁还真正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走向,谁不想把自己溶到时代的大潮中,让自己被同化和物化呢?我觉得周国平就是始终用笔来关心人生当中永恒的价值、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哲学家。
他也许是用自己对于哲学的思考来省察自己的人生吧。因为他也坚信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在他冷静地讲述中,我也更加敬佩哲学大师——一个把哲学当作他的生命甚至比生命更宝贵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笔下曾有过这样的话:“死后或毫无知觉,如无梦之夜一样痛快;或迁居彼界,得以和古来志士仁人相处,不必与为思想而杀人打交道,实为无限幸福。”他人生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惟有神知道。”他生命的结束语似乎也成了人们常引用的哲语。但是有几个人在引用他这段话的时候能保持哲学家坦然面对死亡的冷静与无惧?
在《幸福的悖论》中,他曾谈到莫洛亚关于幸福的理解“幸福在于爱,在于自我的遗忘”。我特别赞同周国平的理解“爱诚然使人陶醉,孤独也未必不使人陶醉。当最热烈的爱受到创伤而返诸自身时,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心灵和深藏在那些心灵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幸福”。他的这段论述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也有相似的表达,“爱和孤独是人生中最美丽的两只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怎么和我心有戚戚然呢,似乎是我的心声。
在谈到读书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一般是鼓励自己多读书,更多的是接受式的读书。而非是创造性的读书。至少我在让学生读书的时候没有在创造性读书方面进行过更多地引导。而他却更提倡爱默生的“创造性读书”,爱默生也曾说过:“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从他们精辟的话语中,我要反思自己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是否要提倡创造性读书而非完全是接受式读书。
在《失去的岁月》中他也曾谈到“幸福的岁月是那失去的岁月”他以自身的经历来阐释这个命题,他说:“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明明知道,人类的彩色摄影技术已经有了非凡的长进,但我还是找不回像幼时看的幻灯片那么鲜亮的色彩了。失去的岁月便如同那些幻灯片一样,在记忆中闪烁着永远不可企及的幸福的光华”。
人有的时候就是很奇怪,在拥有幸福的时候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也就不会特别地珍惜,但是当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就开始无尽地怀念与留恋,仿佛真想穿越历史的隧道,再一次地回到从前。但是我记得苏格拉底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的时候一旦失去了就意味着永远地失去了。就如青春和童年。人生最美好的两个阶段,又是最短暂的两个阶段。谁可能再次拥抱它们呢?所以与其在失去的时候痛苦地回忆美好的过去,还不如更好地把握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让现在的把握不给将来的回顾留下太多的遗憾。所以失去的岁月虽然美好,但今天的日子也依然灿烂。
在周国平《探究存在之谜》的文章中,他谈到了海德格尔的名言“存在的被遗忘”。存在是如何被遗忘的,用昆德拉的话来解释就是“人处在一个真正的缩减的旋涡中,胡塞尔所讲的‘生活世界’在旋涡中宿命般地黯淡,存在坠入遗忘。”周国平说道:“在缩减的旋涡中,爱情被缩减为性,友谊被缩减为交际和公共关系,读书和思考缩减为看电视,大自然缩减为豪华宾馆里的室内风景,对土地的依恋缩减为旅游业……要知,一切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了实用价值,永恒的怀念和追求缩减成了当下的官能享受”。
仔细想想真的觉得生活在缩减,存在正在被遗忘。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渐渐忽视了追求人类精神境界中美好的东西,人的思想和心理也就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实际化。但是就好似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吃饭是为了人更好地活着一样是一种相对与辩证的关系。那么,人在存在的时候离不开精神上的更高地追求,不能只是感恩于自己被上苍创造出来就是简单地活着与生存。
开启周国平的书,就是开启了一段丰富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