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阅读《生命是如此之美》后的思考
作为教师,应该时刻研究课堂,梳理课堂,构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温馨课堂。
——题记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坚持每天让学生读一个语段,并结合段后的思考题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今天也是如此,我们阅读的语段是《生命是如此之美》,当我看着同学们在认真阅读,细心思考、顺利答题的过程中,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根据中考的考纲要求自己设计一到两个问题呢?一个学生设计一个吧,那全班这六十多个学生就设计六十多道题,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呀,这还不把这篇文章给“吃光”了呀!
于是我就顺口说了句:“请写的快的同学,写完后自己设计一到两个问题,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一会交给大家来解决,如果大家都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参与进去,帮助大家解决……”同学们一听这句话,感觉很新鲜,让我出题,我也可以当老师了呀,以前都是老师出题考我们,现在我也可以出题考别人了,那种幸福与自豪的感觉从他们那一个个洋溢着笑容的脸蛋上就可以看出,我当时就想,今天肯定会有精彩的瞬间展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让你们自己设计问题吗?
生1:您是想看看我们认真读文章了吗?
生2:您是想考查一下我们是否在读文章的过程在认真思考了没有?
生3:您是想让我们的阅读水平尽快提高。
师:是啊!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总是在做现成的题,也就是说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而且大多数的题也是历年来的中考题,在今年的中考中,是不会出原题的,再者我们练习了那么多,为什么我们的阅读水平还是提不上去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今天给你自己设计问题的机会,是不是主动性就能展现出来了呢?
同学们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大多表现出赞成的神情,也有部分带有疑虑的神情。
同学们,一开始,我们可能设计的不太好,但是坚持下去,相信你们的阅读水平会提高的,今天就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精彩提问与解答吧!
生1:本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全文共写了三个事例,为什么第一个事例之后运用比喻句单独成段,而在第二三个事例之后,却没有单独成段?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你自己能解答吗?
生1:我认为,第二三个事例之后的比喻句也应该单独成段比较好?这样就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了。
师:敢于向名家挑战了,有勇气!到底该不该单独成段呢?哪位同学来解答?
生2:老师,我认为还是原文比较好,因为第一个事例的最后一句话是:……而孩子每次远远地看见她,就会喊:“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而单独成段的比喻句是:“那位妇人的笑容,如深秋的土地,自然而醇厚。”与前文联结不紧密,分开之后,倒使文章显得很自然。而第二个事例的最后一句话是:“然而,半个小时后,我从朋友的住处出来,却发现他果真在等我。他的白衣在雨雾中如一团蒙蒙的云朵。”如果把这个比喻句“他的白衣在雨雾中如一团蒙蒙的云朵。”单独成段的话感觉有点多余,倒不如不单独成段,他们联结的比较紧。第三个事例后的比喻句的运用与第二个相同。也就是单独不单独成段,与文章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有关,联系的紧的就划在一起,不紧的就单独成段即可。
大家说这位同学分析怎么样啊?全体同学都投向了赞许的目光,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3:他年轻的声音,如同铜钟与翠竹合鸣的回响。这句运用了比喻,为什么运用“铜钟与翠竹”来比喻声音,是否矛盾?
师: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3:不能!
师:谁来帮他解答这个问题?深思了一会,有人举手了。
生3:老师,我觉得“铜钟”是来说年轻人声音的洪亮,而“翠竹”是来说年轻人声音的清脆,二者结合在一起,更能体现出年轻人的活力与朝气蓬勃。
生4:老师,我觉得“铜钟”“翠竹”都是来写年轻人声音的洪亮的。他们用在一起是不矛盾的。
……
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不管怎样,只要分析的有道理就行。同学们发言的同学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一向不爱发言的李同学竟也举起了手,他的问题更加引起了一场所精彩的辩论。
老师,我想问:文章第八自然段中有一句话:“然而,半个小时后,我从朋友的住处出来,却发现他果真在等我。他的白衣在雨雾中如一团蒙蒙的云朵”,如何理解“然而、却、果真”?
师:这个问题问的好,知道从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了,谁来帮他解决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呀!
生5:“然而”是过渡词,“却”写出了他等我出乎我的意料,“果真”写出了三轮车车夫的善良。
生6:老师,我觉得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但是我个人认为,“果真”不仅仅写出了车夫的善良,同时不照应了第六节的“时间长吗?我等你!”这句话,而“然而”这个词照应了第七节的“不用”,三个词不但写出了车夫的善良无私,还照应了前文。
生7:老师,我想说说,这位车夫是不是很自私啊!
他的话一出,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吹嘘之声,我也应得有点不可思议,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但是经过我的一番解释后,他也认识到了文章的目的是表现三轮车夫的善良无私。
……
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本想说好给同学们剩余点时间写写其他作业,可是大家的精彩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已度过了一节课。今天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你们的问题提的好,同学们的解答也精彩,这也让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如何能让你们的潜力发挥出来!
下附语段内容:
生命是如此之美
乔叶
⑴每天下午,接过孩子之后,我都要带着他在街上溜达一圈。闲走的时候,看着闲景,说着闲话,我觉得这是上帝对我劳作一天的最好奖赏。每次我们走到文华路口,我就会停下来,和一个卖小菜的妇人聊上几句,这是我们散步的必有内容。这个妇人脸色黑红,发辫粗长,衣着俗艳,但是十分干净。她的小菜种类繁多,且价廉物美,所以常常是供不应求,我常在她这里买菜,所以彼此都相熟。因此每次路过,无论买不买菜,都要停下和她寒暄几句。客户多的时候,也帮她装装包,收收钱。她会细细地告诉我,今天哪几样菜卖得好,卤肉用了几个时辰,西兰花是从哪个菜市上买的,海带丝和豆腐卷怎样才能切得纤细如发,而香菇又得哪几样料配着才会又好吃又好看。听着她絮絮的温语,我就会感到一波波隐隐的暖流在心底盘旋。仿佛这样对我说话的,是我由来已久的一个亲人。而孩子每次远远地看见她,就会喊:“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
⑵那位妇人的笑容,如深秋的土地,自然而醇厚。
⑶一天夜里,我徒步去剧院看戏,散场时天落了小雨,便叫了一辆三轮车。那个车夫是个年近五十的白衣汉子,身材微胖。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附近住着一位朋友,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很想上去聊聊。便让车夫停车,和他结账。
⑷“还没到呢。”他提醒说,大约以为我是个外乡人吧。
⑸“我临时想到这里看一位朋友。”我说。
⑹“时间长吗?我等你。”他说,“雨天不好叫车。”
⑺“不用。”我说。雨天三轮车的生意往往比较好,我怎么能耽误他挣钱呢?
⑻然而,半个小时后,我从朋友的住处出来,却发现他果真在等我。他的白衣在雨雾中如一团蒙蒙的云朵。
⑼那天,我要付给他双倍的车费,他却执意不肯:“反正拉别人也是拉,你这是桩拿稳了的生意,还省得我四处跑呢。”他笑道。
⑽负责投送我所在的居民区邮件的邮递员是个很帅气的男孩子,看起来只有二十岁左右。染着头发,戴着项链,时髦得似乎让人不放心,其实他工作得很勤谨。每天下午三点多,他会准时来到这里,把邮件放在各家的邮箱里之后,再响亮地喊一声:“报纸到了!”
⑾“干吗还要这么喊一声呢?是单位要求的吗?”我问。
⑿他摇摇头,笑了:“喊一声,要是家里有人就可以听到,就能最及时地读到报纸和信件了。”
⒀后来,每次他喊过之后,只要我在家,我就会闻声而出,把邮件拿走。其实我并不是急于看,而是不想辜负他的这声喊。要知道,每家每户喊下去,他一天得喊上五六百声呢。B他年轻的声音,如同铜钟与翠竹合鸣的回响。
⒁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都能给我以这种难忘的感受。只是看到他们,一种无缘由的亲切感就会漾遍全身。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和来历,但我真的不觉得他们与我毫不相干。他们的笑容让我愉快,他们的忧愁让我挂怀,他们的宁静让我沉默,他们的匆忙让我不安。我明白我的存在对他们是无足轻重的,但是他们对我的意义却截然不同。我知道我就生活在他们日复一日的操劳和奔波之间,生活在他们一行一行的泪水和汗水之间,生活在他们千丝万缕的悲伤和欢颜之间,生活在他们青石一样的足迹和海浪一样的呼吸之间。
⒂这些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出没在我的视线里,他们的精神沉淀在我的心灵里。他们常常让我感觉到这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是多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默契,而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其实是那么坚韧和美丽。
⒃我靠他们的滋养而活,他们却对自己的施予一无所知。他们因不知而越加质朴,我因所知而更觉幸福。
1.请你简要概括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几个场景。(3分)
2.文章写了三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2分)
3.文章中加波浪线的A、B两句话,请你任选其中一句加以赏析。(3分)
4.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5.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生命“美”在何处?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发现生命之美?(3分)
1.(3分)与卖菜妇人闲聊;(1分)看戏后雨中打车;(1分)送报男孩的喊声。(1分)
2.(2分)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默默无闻地为大众服务。
3.(3分,选项1分,赏析2分)示例A:这句话是作者对卖菜妇人的神态描写,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妇人的性格纯朴,与人交往的自然爽朗。
示例B:这句话是对送报男孩声音的刻画,作者同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送报男孩工作的勤谨。
4.(2分)总结全文,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3分)美在平凡的生活中,美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中。(1.5分)只有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学会感激别人,你就能发现生命的美。(1.5分)
李茹
201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