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优秀作文精选 >

那些岁月那些书——我的阅读史作文

2017-02-20 
那些岁月那些书——我的阅读史1无忧童年 阅读关键词:电影《十月》姐姐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对于儿时的记忆,更多的
 

  那些岁月那些书

                    ——我的阅读史

 

 

1   无忧童年

阅读关键词:电影  《十月》  姐姐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对于儿时的记忆,更多的不是书籍、故事,而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和快乐。那时爸爸妈妈要忙着上班,哥哥姐姐要忙着上学,对年幼的我更是无暇顾及。也曾被反锁在屋内,多次抗议未果,只好每天隔着窗户上的铁栅栏看着邻里的孩子们追逐嬉闹。大概是可怜兮兮、扒着窗子的模样每每让下班回家的父母于心不忍,于是我又被送入幼儿园接受正规的教育,谁知酷爱自由的我无论如何也无法适应那种被困园中的生活,只去了数日便再也不肯就范。无奈之下,父母决定还我自由,就这样,我开始了生命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每天和十几个孩子追逐,奔跑,游戏,像一株自由的小草尽情享受阳光,享受空气,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段童年岁月。物质的贫乏丝毫不能影响我们的快乐,却让那时的我们创意了许多不花钱的游戏,跳房子、玩泥巴、抓子儿、攒糖纸、攻城与守城……

现在回想起来,真正的阅读似乎是没有的,不过虽没有刻意地读书,因为特别的生长环境,文化的熏染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和许多孩子不同,我自幼生长在部队大院,这种正统、单纯又相对封闭的环境为自己守住了一份单纯。而小时候,部队丰富的文化活动也成为精神生命发育中最早的营养品。过年过节的灯谜、游园、文艺汇演不说,最常见的就是每周至少一次的露天电影。那可是我们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一听到晚上放电影的广播,小伙伴们便连晚饭也无心吃,早早地搬着凳子来到操场上占位置。如果知道是“跑片”就更开心了。因为当时都是一盘盘胶片,几家部队单位流水播放,常常是放完这一卷,下一卷还正在路上呢,大家要耐心的等着。而这就意味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穿梭在人群中,尽情地嬉笑打闹,因为电影一结束,大家都要乖乖地跟着大人回家。从《早春二月》《乌鸦与麻雀》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从《人世间》到《简爱》《苔丝》,从《大篷车》《流浪者》《野麦岭》到《卡桑德拉大桥》,从《小花》《小街》到《庐山恋》……究竟看了多少场电影,根本已无法数清,这些电影成了我最早的文化启蒙老师,从王心刚、秦怡到童自荣、乔榛,荧幕上的演员到荧幕下的配音,对电影的迷恋为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借助或黑白或彩色的荧幕世界,借助影片中的一个个人物,我开始了对世界的朦胧体验。值得庆幸的是,那时还没有商业片的概念,所以也很少有为了迎合票房而故意打造的所谓大片。这些老电影,成了自己生命中最早的文化积淀,多少年以后,还一直为这样一笔精神财富而骄傲着。

而对于文字的热爱,则缘于另一种偶然。小学时代,我一直不属于老师喜爱的学生之列,成绩不好,也没有特长,偶尔还会迟到和忘写作业。唯一的乐趣就是翻看课外书,那时候能看到的课外书是非常有限的,家里的几本连环画《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都被翻烂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化妆成农村妇女去偷地雷的汉奸骑在毛驴上的情景。最珍贵的一本连环画是《基督山伯爵》,那也是我第一次读到印象深刻的外国故事,当时画面上长老消瘦的模样一度让我非常恐惧。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本世界名著。

大约三年级,在我的生命中开始出现了一个生命镜像,一个让无无比崇拜的人,那就是我的姐姐。姐姐长我近十岁,十六岁就参军当了女兵,之后考入军校,留在武汉一所部队医院里。当时她一身戎装站在雪地中的一张照片被我压在床下好久好久。而那时姐姐的一切包括生活方式都让我无比崇拜,有意无意的影响着我,我甚至开始憧憬什么时候我也可以自由出入家中,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姐姐每次回来探亲休假,都会带一些当时看起来很时尚的小东西,或许我的小资情结就是在那时萌发的吧,呵呵。除了这些来自武汉翠微路(当时又被称作小香港)的时尚饰品,最吸引我的就是厚厚的几本书。《十月》《收获》,休完探亲假姐姐的这些书就留在了家里。姐姐一走,它们就成了我的宝贝,从三四年级开始,我就反复地翻看着这些今天看来也许不适宜儿童阅读的中长篇小说。印象深刻的有张贤亮的《土牢情话》、反映对越战争的《西线无战事》以及后来看到的《人的质量》《上穷碧落下黄泉》《阮氏丁香》……这些文字让缺乏书籍润泽的我眼睛发亮,或许正是在这种相对拔高的、似懂非懂的阅读中让我对文字有了特别的热爱,直到现在,那一本本书的封面还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或许这就是童年时期读过的书对人的影响吧。同样值得庆幸的是,那时候物质的确贫乏,但人的精神却并未堕落,很少有垃圾的东西,这些中长篇小说更是文中之精华。因为没有其他的书可读,这些书就被我反复的啃着。不过即便是这样啃过,当时的我却怎么也无法跻身优秀学生的行列,成绩之差,让自己时常感觉自卑,数学课后更是经常被留下来。尽管如此,我却一直努力想赢得老师的好感,想知道做一个中队长究竟是怎样的滋味。遗憾的是,一直到小学毕业,自己都没有能成为被老师看好的学生。可想而知,我对学习的兴趣也并不多浓厚……

就这样,像一株小草,我自由的生长着,好在,那时的父母并没有望子成龙之心。生活已经够他们忙碌了,对于孩子,似乎从没有想过和未来划上等号。基于这种经历,今天的我对于问题学生更是充满了宽容和期待。

                 

                           2、青葱岁月

  阅读关键词: 席慕容 琼瑶  唐诗宋词   《风流才女——石评梅传》

 

该上初中了,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从鱼米之乡辗转搬迁来到河南北部这个从未听说过的小城,内心是极不情愿的。尤其是置身新的班级,自己的“营房话”(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无意中成为一个另类。一向大大咧咧的自己开始变得沉默和内敛,琼瑶系列就是在这时走进了自己的世界,《我是一片云》《心有千千结》《窗外》……唯美的文字、纯粹的感情让我如获至宝,借由着这些理想的爱情故事,我开始迷恋起唐诗宋词,尤其是那些婉约派的诗词,喜欢在字里行间感受诗人的离愁别绪,风花雪月,喜欢诗意的文字和生活。这时候作文也成为我最喜欢的一件事,每次交上作文,就开始盼望着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刻,几乎每一次,我的作文都会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念,对于那时的我这是一件无比开心的事情,而我也渐渐成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高中时代的我,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愿望,从班长,到学生会副主席,一直做着学生干部,成绩也逐渐好转,成了听话的好孩子,只是却没有了太多的个性和故事。唯一延续下来的就是对诗词的热爱。那时并不知道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只是疑惑自己为何对数理化就不开窍呢?幸亏文理分科早,只有数学一门需要我对付,而我又把数学课用来抄写唐诗宋词和格律知识。那时印象最深的阅读是两本书,一本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另一个就是当时收音机里的长篇小说连载《风流才女——石评梅传》,不仅喜欢作者清丽的文笔,更被高君宇和石评梅的冰雪爱情所感动。后来辗转借到这本书,把书中很多段落都抄了下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乎”,这是石评梅刻在高君宇墓上的一段话,也是高君宇生前的自题诗。基于这样的情结,后来有机会到了北京,我首先去的就是北京的陶然亭,拜谒了高君宇和石评梅的墓,完成了内心长久以来的夙愿。

高考之后,我进入一所普通的师范院校。开始了生命中又一段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学校和家同在一个城市中,一贯希望独立的自己还是坚决地住了校,大把的时间开始用来写诗。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一些青涩的诗,开始陆续发表在学院的校报上。读诗,写诗,也许这是我们那个时代每一个人青春岁月中都会有过的一个片段吧。那时候最着迷的是席慕容的诗,从《七里香》到《走过岁月》,从《一棵开花的树》到《白鸟之死》,从诗集到诗,一点点刻写在年轻的生命里。于此同时自己疯狂的喜欢上了流行音乐,童安格、罗大佑、郑智化、齐秦……那些极具穿透里的音乐和文字俘获着我,占据着大部分课余时间。剩余的时间,我才把它交给阅读,《简爱》《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就是在这个时候走入我的世界。当时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围城》,百看不厌,为了害怕别人借去不还,我买来两本,一本专门用来外借。

 

        3、初为人师

             阅读关键词:《上海服饰》  《读者》

 

两年的师范生活转眼就结束了,回到母校,站在高中的讲台上,望着和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学生,望着周围这些熟悉的老师们,仿佛昨天我还坐在这些教室里听课。就这样,糊里糊涂,我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那时,专业阅读是绝对谈不上的,却是凭着自己的伶牙俐齿站住了讲台。上班最初的五年左右,专业发展对我来说是极为陌生的,只知道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唯一和其他老师不一样的是,看着高三学生的辛苦,我经常会挑选一些类似心灵鸡汤的美文在晚自习上和同学们分享,以期能为他们减压。除此之外,业余生活与工作是没有关系的,我有滋有味的追求着自己的小资生活,每月的《上海服饰》和《读者》基本占据了自己的阅读空间,最得意的事情就是能花最少的钱穿得时尚而有品味。

 

                    4、专业觉醒

                阅读关键词: 新课程

像许多年轻老师一样,我的成长转折于一次关键性的优质课。一次一次的闯关之后,我终于拿到了全省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之后的我开始了有意识的教育书籍的阅读,或许这就是专业觉醒吧。李镇西、魏书生这些名师大家开始走入自己的视野。2000作为河南省首批教育教学专家,我开始赴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其一年的脱产学习,钟启全、吴刚、崔允廓、张华这些课程专家为自己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开始冲击着自己的教育思维定势。我也进入了生命中第一个买书的高峰期,《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师》《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不过当时选购的书大部分都是客座教授的课程理论书籍,和自己的实践还存在着一段真空地带。回来之后,自己又报考了教育硕士,开始了第二次充电。又是一年系统的脱产学习,加上严格的论文答辩,让我规规矩矩的又做了一回学生。只是当时花在英文学习的上的时间着实有些浪费,现在我还一直在想,所有的孩子都去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学习英语,真的有意义吗?

 

5、和新教育同行的日子

阅读关键词:新教育  专业阅读

 

真正的成长始于2007年3月。一次特别的经历从此改变了我的教育生命。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着灵山新教育贵州支教团队远赴贵州,开始了为其一个月的支教活动,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次活动将改变我整个的教育生活。在这个号称“魔鬼团队”的共同体中,每一个人都在疯狂的阅读,当然也在疯狂的成长,我也和大家一样,开始了艰难却卓有成效的啃读。《孩子们,你们好》《学校是一段旅程》《静悄悄的革命》《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建议》《自卑与超越》《童话人格》《儿童心理学》…….,因为共同体的帮助,我开始有选择,有阶梯的阅读,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被不断打通,自己也从感性、资讯式阅读朝向真正的知性阅读,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打磨着自己的专业兵器库。构筑合宜的大脑,建立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也成为自己的一个目标,于是,在教育理论书籍之外,文学、哲学、科普各类书籍不断购入,杜威、蒙田、周国平、钱理群、杨绛、李泽厚……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开始越来越多的走进自己的视野,虽然自己始终没有能够成为海拔五千和教育在线网师的成员,但正是借助着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优秀的平台 ,自己才真正成长起来,开始有了独立的教育思想,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还原教育的真相。这种成长源自有字的书,也源自无字的书,一群相信梦想、坚守理想的新教育人成为前行路上最温暖的朋友,也成为生命当中有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想这是每一个愿意朝向优秀和卓越的教师的必然选择,我也一样。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