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优秀作文精选 >

寻找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作文

2017-02-15 
寻找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

            寻找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

   “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可是,许多,甚至大部分老师终其一生,都缺乏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只是不自觉地被时代风尚所影响,漂浮在词语之中而缺乏根基。”这是魏智渊老师《构筑合宜的大脑》的一段话,借助这本书,我常常回过头来,反观自己走过的阅读之路,同时也寻找着未来的方向。

    和大多数年轻的名师一样,自己的专业成长,开始于一节优质课。1997年,一节精心打磨的省级优质课让我“被名师”。而在此之前,教育于我只是生活中的一条平行线。那时的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所谓的阅读大都是随性而为,除了与学科关联紧密的期刊杂志,更多的是一些文艺方面的书籍,谈不上什么专业阅读。在那个时代,优质课的分量是很重的,凭借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在专业发展的路上,我拥有了相对较高的起点,更多的竞赛、评选也接踵而至。2000年,在几番较量之后,我入选全省中小学百名教育教学专家,赴河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进修。这次的培训让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钟启全、吴刚、崔允廓、张华、多元智能、建构主义......顶级的课程专家和全新的教育理论冲击着自己的教育思维定势,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借助着这次培训,我进入了生命中第一个阅读的高峰期,《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师》《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多元智能理论》……不过当时选购的书大部分都是客座教授的课程理论书籍,和自己的实践还存在着一段真空地带。由于不清楚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所以便无法借助这些书籍的阅读解决自己在专业成长和教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反而一下子迷失在这些书籍和词语当中,陷入更深的焦虑。如何实现自我的突破,如何从现实中突围,成为自己最大愿望。2003年,在结束专家班学习一年之后,我报考了教育硕士,又一次重返大学校园,开始了一种自觉自愿的修炼,这也是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的一次刻意规划。读书,听课,查阅资料,做规范的学术论文……系统的学习,让自己有了相对丰富的学术基础和较高的阅读视野。但修炼的目的究竟何在,于我仍是茫然。面对现实教育的无奈,我一次次回到自己内心深处,不断追问自己,我想去往哪里?我将如何抵达?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渴望认识未知的自己,却总是无法看清楚。这一切在2007年得到了彻底地改变。

 2007,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赴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参加了灵山——新教育贵州支教行动,同行的还有当时新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干国祥、魏智渊以及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次和新教育的美丽邂逅会如此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我的教育生命。《学校是一段旅程》《孩子们,你们好》《静悄悄的革命》《教学勇气》《朗读手册》……这些书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了我的世界。我开始进入第二次阅读的高峰期,读着这些书,我如获至宝,那一段时间,疯狂地阅读与写作,让自己进入了一个快速生长期。在和团队成员的交流碰撞中,我慢慢学会了“啃读”,也就是《构筑合宜的大脑》中提到的“知性阅读”,我尝试着通过对一本书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和反复多次的对话,吸收内化书中的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正是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理论和现实、阅读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也在一点点缩短。华德福的教育理念、阿莫那什维利的课堂教学实践、帕尔默的教师职业认同、佐藤学的润泽的教室都深刻地影响着我,这些书让我之前阅读的一些教育理论慢慢复活被并打通,我也逐渐拥有了自己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

贵州回来之后,作为市教科所的一名研究员,我义务反顾踏上了新教育儿童阅读推广的道路。而在此期间,对我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则是《周国平论教育》。“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书中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我深刻的共鸣。我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这本书的阅读,我尝试着用一种最简单的读书方法,就是摘录。和大师对话,首先要做的就是聆听,敞开全部的生命体验,用心聆听。在这些字字珠玑的智慧中,消化吸收,融为自己的血肉。” 如何因为我的存在而真正去影响和改变一部分人的生活,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幸福,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老师因我而成长,也成为我对自己职业生涯最大的期许。

怀抱着用美好事物拯救孩子童年的愿望,在儿童阅读推广中我尝试着把最美好的事物带给最美丽的童年,绘本、故事、诗歌、电影、大自然、童话剧......  借助新教育儿童课程,我们用诗歌开启着每一日的黎明,在穿越经典童书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的童年。与此同时,我也开始进一步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构筑合宜的大脑》一书曾提到,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人类基本知识(人文视野)三者相互支撑。其中本体性知识要占到50%左右。因为以前的成长经历和阅读体验,在人文背景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觉得自己还是相对较好的,但本体性知识也就是个人专业这一块却显得相对薄弱,因为当时我已经不再是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原来的历史专业知识基本派不上用场。作为一个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我的阅读的指向性日渐明晰。我开始大量有针对性地阅读皮亚杰、阿德勒、梅子涵、朱自强、王林、薛瑞萍、彭懿等人的著作。为了更好的凝聚团队力量,引领老师成长,2009年我策划成立了“润德屋”书友会,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帮助老师们寻找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给教师的建议》《第五十六号教师的奇迹》《朗读手册》《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学校是一段旅程》......成为我们之间共同的语言和密码。

生命原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读书,更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对自己说,做一只织网的“夏洛”吧,用阅读创造别人生命中的奇迹,也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奇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