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优秀作文精选 >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问题初探作文

2017-02-11 
(我的这篇教育研究曾于2000年获得郑州市优秀教育论文及教育成果二等奖。现在看来,在教育实践中仍有一定的 意

(我的这篇教育研究曾于2000年获得郑州市优秀教育论文及教育成果二等奖  。现在看来,在教育实践中仍有一定的 意义。目前,我担任二年级的班主任,在于家长沟通时,我仍然运用文中的观点,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今天将之发在我的博客上,想与博友们分享快乐。)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

结合问题初探

郑州市金水区纬一路小学      霍淑珍


内  容  摘  要

   本文作者根据教育实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从教育的分类来看,又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一不可的。在这里,笔者结合本校的教育实践,仅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例,谈一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问题。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儿童和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批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健康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由此看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完成的。

  学校是教育人的主战场。一个人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世界观的形成,无论是个性的培养还是身体的锻炼,都与学校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关系到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类活动的质量。一个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最佳时期,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如饥似渴地向前人学习各类知识和经验。人类通过几千年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一种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最佳途径——学校教育。当然,自学和网上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形式,只不过目前仅是少数人的学习方式,对大多数人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学校教育仍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群体教育。每个人都和社会密不可分。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的社会分工更加细致,结果是一个人离开社会将无法生存。人的心理素质的组成要件比如自信心、竞争意识、人际关系等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到体现。所以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群体教育中才能得到较好地完成。学校教育正好符合群体教育这个条件,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这是自学及网上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位置是不言而喻的。

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在造就现代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教育中,有着突出而独特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能代替的。这是因为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实事求是地说,教育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一位英国妇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教育为好,于是她抱着自己的孩子去请教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达尔先生,您是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可开始教育呢?”“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达尔文问。“他还小着呢,才两岁半。”达尔文叹了口气,道:“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说过一句话:“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有着学校教育无法相比的独特优势。家庭教育完全是按照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的。另外,从教育内容和范围上来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广泛,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家庭教育除了对于孩子个性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外,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原因就在于儿童由于心理发育不完善,他们只要在家就会在无意中接受家庭教育,也就是说家庭可以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这样。再者,家庭教育属于个体教育,完全是根据孩子本身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家长可以随时调整教育内容及方法。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无法做到的。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影响。

二、      教育的一致性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儿童上应该是一致的,这个观点已被不少人所认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教育的完善性,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家庭的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在这里,苏霍姆斯基强调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一致,就会使儿童无所适从,就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我这里就有一个例子。我们在训练自理能力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上自理,上学不让家长送。有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已经下决心自己来上学。然而回到家后家长却说不行,第二天仍旧送他上学。他不知道听谁的话好。这样以来,久而久之,他不但在自理方面很难有所提高,而且还会养成两重性格,即在学校一个样,在家一个样。我们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训练计划无法完成。所以说教育的一致性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点,教育的一致性强调了教育目的一致,教育过程一致,甚至是教育手段的一致。在对儿童进行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高度一致,才能将其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人,具有较强自立精神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各自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各自的优势,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互补的。强调任何某一方面或忽视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强调任何某一方面或忽视某一方面都会造成教育的不完整,都会造成教育的失误。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感受到群体教育的氛围。在群体教育中,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也可以从别人的表现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还可以得到别人也就是老师同学的表扬、批评,继而明白道理,从中受到教育得到训练,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是属于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充分享受着亲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教育,更有利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家庭更是教育的主战场。家庭教育在健康心理方面更具有优势。由于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明确,对受教育者的各种情况更加了解,教育方法灵活,因材施教,再加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育效果将会更加理想。

  由此看来,利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

四、           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来共同完成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是用说教的方法是不能奏效的。虽然小学生心理发育不完善,认知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独立思考能力差,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人们的暗示,对自己的老师及家长可以说是顶礼膜拜,因此,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金水区教研室提出了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以行为规范指导为主(简称为导行)的原则。所谓“导行”就是以行为规范为模式指导受教育者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根据“导行”原则,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学生喜闻乐见并且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活动,采取家校结合的方法,加大训练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健康心理的目的。

学校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设置的。课堂作为教育的主渠道,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将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我认为家庭同样也是教育的主战场,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也可由家长传授给自己的孩子。这些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哪些由学校教育完成,哪些由家庭教育完成,我认为不应有明确的界限。比如什么是自立精神、自理能力……虽然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它们的定义,但是让他们明白它们的含义还是必要的。教师利用课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自立精神、自理能力……家长同样可以在家向孩子讲清楚什么是自立精神、自理能力……教师和家长通过沟通,对学生既可以同步进行教育,又可以各有侧重。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学校与家庭应该共同完成教育的任务。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健康心理的培养过程中要以“导行”为主。以自立能力的培养为例,说一说健康心理的培养如何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训练中完成的。自立能力包括自理能力、自学能力、自律能力、自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大训练力度。只有加大训练力度,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训练,才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一种能力的形成,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见效的。就拿自理能力的培养来说吧。一个学生自理能力从一年级刚入学那时起,老师就开始培养,到了六年级小学毕业他的自理能力也未必就很强。为什么?这里有个训练力度问题。训练力度大,能力就强;训练力度小,能力就小。根据“导行”原则,在培养自理能力时,学校与家庭就应该联手训练学生。让他不但在学校受到训练,在家里同样受到训练。久而久之,他的自理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在进行自立精神培养的实验中,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我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开展了“周三无批评日”活动。每到周三,我们不但要求教师坚持不批评学生,而且要求家长在这天也不批评自己的孩子。从正面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约束,加大训练力度,最终达到提高自律能力的目的。这个活动由于家长的参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效果非常显著,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因此,在自立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学校与家庭必须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只有充分体现“导行”原则,加大训练力度,才能更好地完成预定目标。

五、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

要想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问题。学校与家长都是教育者,学生(孩子)是他们共同的教育对象。他们的既得利益是一致的,有着一致的教育目的,都有渴望沟通的良好愿望。沟通是学校和家长双方的行为,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沟通的实施。实事求是、诚心诚意是沟通的基础,实事求是、诚心诚意可以使沟通变成现实。学生在学校或在家的表现,通过沟通学校与家长能及时得到信息,及时给予反馈。这对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是有极大的益处的,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得到保证。沟通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校表现,可以是学生的交友情况,也可以是对学生的看法……一言以蔽之,沟通的内容是全方位的。除了班主任老师常用的家校联系本外,教师进行家访,家长进行校访、打电话写信,共同探讨教育思路和方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在实施沟通的过程中,学校和家长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求同存异,尽量使教育同步,教法一致,使得教育获得较大限度地成功。

六、办好家长学校,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三年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的实践,笔者认为办好家长学校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这是由家长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所谓家长学校,就是以对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方法等方面教育为主的学校。这种学校,可以由学校办,也可以社区办。在社区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今天大多数家长学校是由学校开办的。这就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家长学校学习形式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专题讲座与座谈会相结合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及共同探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其内容可以是有关家庭教育的教材,也可以根据家庭教育的实际问题及热门话题编写的讲义。这样做,既一改过去那种仅靠老师与家长联系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单一模式,又使家庭教育规范化;既保证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又保证了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七、目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但是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学校与家长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结合的方式及开办形式上的不一致;在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中,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材良莠不齐;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宏观指导,家长学校在教学的安排,教材的使用随意性强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各方面的努力。首先,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科研人员致力去研究。除此以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盛,在社会上形成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氛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腾飞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学生上要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各种活动,加大训练力度,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任务。愿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活得潇洒,勇敢地直面人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