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一间完美教室
对于教师而言,教室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都将在这里度过。教室是什么?新教育榜样教师常丽华老师曾说,教室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是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总和,它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的确如此,教育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所学校的品质,而一所学校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一间间教室的品质所决定的,教育上最重要的事都在教室里。
同样是一间教室,或者平庸、冷漠,或者完美、温馨,对于每个穿越其间的孩子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于他们生命成长所起到的作用也完全不同。我们经常看到,但一样的学校,一样的教室,却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姿态和气象,这是因为教室里的人的不同,尤其是那个站在讲台上的人——教师。一间平庸的教室并不完全源自一个平庸教师的所为,但一间卓越的教室,一定源自一个不甘平庸的教师的梦想。如何让教室成为师生的向往之所,而非逃离之地?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间完美教室的缔造者。而要成为一间完美教室的缔造者意味着必须承担更多的角色。
教师要成为班级文化的建设者。一间完美教室,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文化镜像,尤其是当所在学校的文化不够强大的时候,班级文化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引领和塑造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里的班级文化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小到班级布置,大到班名、班徽、班级标志。一朵花、一条鱼、一根藤,都可以用来装饰自己的教室,在钢筋水泥垒就的教室里,借助这些事物让孩子随时看见生命的生长,感受自己以外的生命呼吸,让教室和大自然一息相通。而装饰教室最重要的东西,应该是师生师生一起穿越过的一段生命旅程,如大家共同生活过的照片和文字、学生的作品、班级节日,这里面有着特殊的语言密码,独属于在这间教室里生活的人。而我们日常所见的那些格言警句并非不好,只是大多数时候,它们总是外在于孩子的生命,没有被师生用生命“活”出来,便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无论怎样,好的班级文化都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
焦作市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有一间名叫“竹节轩”的农村教室,在向全班同学征集班徽的过程中,刘浩楠同学设计的班徽被大家一致通过。图案的下方是两段蓬勃生长的竹节,和班名“竹节轩”相呼应。中间竹叶状的图形,像镰刀,又像号角,像冲浪的风帆,又像挥舞的翅膀。而图案上方那一团跳动的火焰,象征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灵。对于局外人来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但对于竹节轩班里的孩子们来说,这却是只属于这个班级的,它体现着一个班级精神生命的走向,是由师生亲身经历、共同创造的。而对于刘浩楠同学来说,更是会成为一辈子的记忆。对一间教室来说,名字叫什么也许不重要,重要的它带来的灵魂碰撞而产生的温度。
隐性的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愿景和价值观,这应该是一个班级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班级文化的灵魂。“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谦谦君子;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始终朝向伟大知识的人;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追求卓越的人;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独立自强的人。”这是常丽华老师对本班孩子的承诺,也是他们的班级愿景,希望六年之后,从这间教室里走出来的每个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
教室是为生命而存在的,一个教师要想让儿童生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卓越课程的开发者。围绕班级愿景,尊重生命成长,穿越美好事物,成为课程开发重要的原则。濮阳油田一小侯长缨老师通过《人鸦》童话剧课程,,让“挑战不可能”成为孩子们实实在在的行动和经历,让“朝着嘴巴的方向往前飞”成为所有家长和孩子在课程穿越过程中最大的收获。而在焦作环南一小常瑞霞老师的班级里,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她设计了这样的入班课程:与孩子和家长一起分享绘本《小魔怪要上学》,缓解孩子们对学校的陌生和恐惧感;为每位孩子准备一枝康乃馨,让孩子们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预示着从今天开始,自己长大了,是一个小学生了;送给班里每个孩子一个拥抱,向家长郑重承诺,让孩子与我相遇的每一天都幸福。之后,家长又和孩子们一起把孩子的照片贴在班级后面的一棵大杨树的叶子上(常老师的网名叫“大杨树”),最后全班同学在大杨树下留下了第一张全家福。这个开学仪式相信会让很多孩子珍藏一辈子。除此之外,在很多优秀老师的教室里,生日故事、农历课程、种植课程、童话剧课程都成为孩子生命幸福成长的节点。
而教师作为家庭、学校、学生之间的重要联结者,也应该成为班级共同体的打造者。开发家长资源,引领家长成长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必须做好的事情。因为,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家长综合素质的竞争。借助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让教师、学生、家长真正生活在一起,拥有共同体的语言和密码。
教室是一个空间,更是一个场域,在这里,师生的生命得以展开、精神得以丰盈,师生的生命叙事一点点写就。没有生命绽放的教室,不可能是完美教室。通过课程、活动、仪式、庆典不断擦亮一个个平淡的日子,让一间普通的教室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特质,并因此而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