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里话端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的功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端午时节,门口插艾草,孩子们戴香包,家里煮香喷喷的粽子……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
这不,就连我家里也正上演着端午节那些精彩的故事。
准备开饭时,大姑姐问围桌而坐的孩儿们:“今天是端午节,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吗?”
孩儿们先是你看我,我看你,而后都摇摇头。
大姑姐说:“这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再有就是,农历的五月为午,因此五月又为午月,“五”与“午”通,所以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为端午。端午时分,春天的气息已经一扫而光,但真正炎热的夏天还没有到来,所以端午是一年之中最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
“哦,原来这端午就是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可以这么说。还有啊,你们知道端午节的习俗吗?”
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是脱口而出:“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带香包,喝雄黄酒,插艾草,划龙舟。”
大姑姐又道:“嗯,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不过,中国很多节日都有其典故,你们知道这端午节的习俗典故吗?”
四个孩子都抢着说:“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谁,为什么要纪念他?讲详细点。”
孩儿们你一言我一句地说:“屈原是楚国时的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他很有才学,为当时的国王出谋划策,治理国家,国王很重用他。可是,后来别人诬陷了他,国王就疏远了他,流放了他。当楚国灭亡时,屈原非常悲愤,觉得“国兴我兴,国亡我亡”,于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了!屈原投江后,百姓很伤心,这样的爱国好人去哪找啊?于是,就驾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人们为了不让鱼龙虾蟹去咬屈原的身体,就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投入江中。一位老医生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为了寻找屈原,每条船都划得很快。”
“对,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肝义胆,一心为国,就开始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但是这赛龙舟可不是为了当第一名而赛的,而是人们怀着急于救屈原的心情。
“那你们谁再说说为什么要佩戴香包?”
“佩戴香包是为了避邪。”
“对,是为了辟邪。端午时节,天气渐热。大自然中有很多东西容易腐烂,产生瘴气,侵蚀人们的健康。所以,人们就用些药草来驱瘴辟邪。可是,药草气味太难闻了,就想着加些香料做成小香包,来掩盖难闻的味道。到了端午,父母会为小孩子们发放香包,还有男人们出门时,女人们也为他佩戴一个。小小的香包,承载着平安健康,承载着美好祝福。”
“妈妈,您们也带过香包吧?”
孩子这么一问,我想想自己确实没有佩戴过香包,但戴过花花线。所以,我就告诉孩子:“我们带的是五彩线。”
“什么是花花线?”
“花花线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所以也叫五彩线,或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五彩线拴在我们的手腕上、脚腕上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我们戴上五彩线后,走到一起时,还会比比看谁的漂亮。”
“那您也给我们弄个花花线呗?”
“好啊,这个没问题。”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插艾草吗?”
“也是为了辟邪吧。”
“艾,又叫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插艾草是端午的主要习俗,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唐朝末年,有个叫黄巢的人,他因为社会乱而起义。可是,他投入起义后却让社会更乱了。当时,人们听到他的名字都闻风色变,怕得要死。
有一年,端午前后,他攻打到河南邓州样,去勘察地形。来到一个村庄时,看到男女老少正在慌慌张张地出逃。人群中有一个妇女很特殊,她背上背着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孩子,手上却拉着一个年纪比较小的孩子。他看到小的明明走不动还被拖着,大的却被背着,就想为小的仗义执言,于是他就问这个妇女:“你为什么要背大的,让小的走路?”妇女说:“我背的这个孩子五岁了,是我大伯的孩子。大伯去打仗不幸身亡,孩子母亲得重病,快要死之前把孩子托付给我,所以我要好好照顾他。我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走路的是我自己的孩子,不得已才让他走。”
黄巢听后非常感动,心想:这妇人竟这么有爱心,忠肝义胆。想后,他就跳下马,在地上拔些艾草,对妇女说:“你真让我感动,告诉你,我就是黄巢,你赶快回家吧,把这把艾草插在家门口,我会交代我的军队,只要看到门口有插艾草的,绝对不杀。”
黄巢走了,妇女也回去了,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左邻右舍,结果一时之间全村的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了一把艾草。等黄巢军队来时,一看全村门上都有艾草,黄巢再被感动,这个妇女不只是救一个小孩,还宁可牺牲自己去救全村的人。最后,这个村庄保住了。
由于此事正好发生在端午节前后,为了纪念这个妇人的行为,每到端午就在门上挂起艾草辟邪。
听完故事后,孩儿们又纷纷扬扬议论起来:“哟,这里面的故事不仅精彩而且还给人启发啊!”“我们也要向妇女学习,舍小家救大家。”“还有,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端午时节,粽叶飘香,它不仅勾起我们舌尖上的美好记忆,同时也让我们回忆起了中国几千年的丰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