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优秀作文精选 >

让阅读唤醒心灵 作文

2017-01-25 
让阅读唤醒心灵 ——我们给课文写点评刘雁华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如

让阅读唤醒心灵

——我们给课文写点评

                                        

                                                   刘雁华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的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和技巧自然渐有提高。我讲阅读为写作基础,其意在此。

                                             ——叶圣陶

一、问题的提出

     课改以来,出现了许多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在新思想、新方法日益涌现的今天,种种问题也相伴而生。反思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确实存在种种问题,如,明知故问的阅读期待,牵强附会的文本解读,拓展无度的资料补充、千篇一律的媒体演示……教科书被冷落了,在一些课堂上脱离课文的语言,在人文内涵上尽情地发挥,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忽视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减损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经历了太多的公开课后,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转向这样的课堂——真实、朴实,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我们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是都要摒弃?可不可以服务于课堂?怎么服务于课堂?它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批注就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二、接着想下去

1、语文课需要

一篇课文教完后,老师能够培养起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主要内容所必需的分析概括能力吗?能够积累起由常用字构成的几千个词语,并且把它们变成能在口头或书面运用的积极词汇吗?能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吗?一课书下来,我们总觉得还有许多方面未挖掘出来,未讲透,时间总是不够用。

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能力还不成正比,学生不能把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技巧有机地融到习作中。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学生个体与个体间对文本的交流碰撞少;学生抓住文本语言,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少。课堂内外学生很少读书、思考、练习。

有效的阅读方式、阅读策略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批注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体会文本,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势必增强其语文应用能力。

文章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表达的主题及表达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这是创作的过程。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感悟。阅读者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个性化的阅读后,每个人感悟体会的自然不一样,同一篇文章既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可以关注那个角度。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在阅读中,读者所发现、感悟到的,或许连作者本人在创作时也未曾意识到,所以才会有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让学生放松身心,在预习阶段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记录下自己对整篇或某个段落或某个语句、词汇独特的感悟,通过有目的的批注、点评,使之借着读书,与作者心灵相通,受其教益,为之熏陶,渐达高远的境界,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件利于学生发展,利于阅读教学的乐事。

2、习作的需要

我们常常是为讲课文而讲课文,为习作而习作。常常在实际操作中忽略“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阅读为写作的基础。正如叶老所讲的“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的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和技巧自然渐有提高。”给课文写批注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在预习时,想自己所想,想别人所不想。一面读,一面加深对写作的理解。或写出感悟,或品评词句,或评点写法……今天,哪怕学生只理解一个点,明天,在习作时,可能就会用到。今天,他的语言或许还稚嫩,明天,却发现,已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受益终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激活了课堂;在阅读中再创作,领悟了习作技巧,不失为一举两得。

三、初步尝试

06年9月,我在所教的班级——六(2)班做了一个尝试:让学生在常规的预习时,为课文写点评。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也可以是 “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批注的内容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最大感受。“文章不是无情物”,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会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感想。如王若愚同学阅读《卢沟桥烽火》后在书旁批注:

读过这篇令人振奋的文章后,我的心情难以平稳下来。从文中的每一个字眼中都可以体会出当时得出当时的场面。读到第五自然段时,我竟拍手叫好(我没有好战,只是因为太解气了),这让我想起了老师在课堂上曾经讲过的一句话“侵略者是不可能胜利的”。这更说明了中国人团结一致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

董若愚点评到:

    本文是一篇令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为之振奋的一篇文章。作者用细致传神的文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让每一个人通过课文,都深切的了解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誓死维护国家和领土统一与自由。

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这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

批注时可以只评一段,也可以评论全文。评论的段落自己选择。

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对文中个别词、句的品评。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就会有思考,有疑问。带着问题读书,才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如叶晗同学在预习《三亚落日》时,针对第2自然段写下了如下的点评:

作者在这段的一开头就介绍了三亚的地理位置以及民俗风情,真可谓直奔主题。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明明写的是海,为什么还要写白鸥呢?我认为作者写白鸥主要是因为他想用白鸥的“白”,来衬托出海水的“蓝”。特别是从“蘸蓝了”这个词体会出。让人读了有一种想亲眼看到那种景色的冲动。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像力和用词的精确度。

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这段话变的华丽,而且作者还加入自己的想象,使整段话优美还稍带一点顽皮之感。

再如李莹莹点评的《卢沟桥烽火》全文:

文章写了英勇的中国官军在卢沟桥这个地点,战胜了妄图想占领全中国的日本官军。那个场面实在是威武雄壮。从“冒着敌人的炮火”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那时,中国官军的心中只存在要消灭敌人,只存在要保家卫国,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他们的样子,虽然图中不像电影那么真实、会说话,但是可以看出他们是那么地积极,连受伤了也不顾痛,再次拿起那明晃晃的大刀,与敌人抗战。

我们不要小看了学生,他们对文本的思考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我们的责任是引导他们更好的发展,引导他们在品评词句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妙,体验到学习的欢乐,迸出智慧的火花。这种情感与灵性的展现,定会激活其他同学的思维,这远比学会几个词语,掌握几个句式,记住几种写作方法对学生更有好处。

批注的内容也可以是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评论。在阅读中教学生学会写作方法,一直以来为我们老师所关注。如果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从这个角度去点评,就能使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还能让学生轻松地悟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地提高写作能力。如刘梦羽同学点评《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按照游览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之情。在文章内,多处用到了和我们熟悉的人或物作比较,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十八百人开个会”,“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等等。读完这篇文章后,使我眼前展现出了大自然的妙手,美伦美奂,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勾起了我想去双龙洞的欲望。

四、从一个案例谈起

苏教版小学语文11册16课《草原》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之作。以往在课堂上,我们往往引领学生重点品评第一自然段。逐渐梳理出由天到地,由静到动的观察顺序,体会草原的大、绿和美,找出作者看到的、想到的,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妙处等等。知识点多,惟恐有所遗漏。

那天,当我板书好课题,让学生齐读后,我问:“昨天,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大家一定有了不同的感悟,谁愿意把收获分享给大家?”

李霜楚:我喜欢这篇文章中的第一自然段,它描绘出了草原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里天空是明朗的,小丘是翠绿的,到处都是一派自然和谐的景象。作者对草原出神入化的描述使我也仿佛置身于这种境界里,一边放声歌唱,一边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草原多美啊!你愿意读读作者对草原出神入化的描述吗?”我暗自欣喜。她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一定会感染大家。“生机勃勃”这个词概括的多好,点评使她真正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

她读,我为她在书上盖上了红花。教室里开始升温,不知是不是红花起的作用。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展现、培养着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理解的越深,越能促进表达。

宋晗:这一小节把草原那独特的美景像讲故事一样告诉了我们。许多人没有去过草原,只是知道那里很美。美在哪?那就不得而知了。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线条十分柔美,但草原的线条比中国画还美,这样我们就对草原有一些印象了。这一段非常值得你去想象,只要你仔细读,认真品,闭上眼睛就会印现出草原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相信你一定会十分向往。

“闭上眼睛”“一方独立的风景”,由此及彼,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本以外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世界。批注再交流确实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信息的归类整合。

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谁评完,也不忘读上一两句。读得不尽人意时再找个人读读、评评。预习时的静思加速了课堂的生成。

孟如梦:第一小节主要描写了作者老舍初次去草原看到的一番美丽风景。本小节有很多描写草原美丽风光的词语,如:“一碧千里,柔美等。”一望无际的草原给大家一种清新自然,流连往返的感觉。在作者老舍的笔下,辽阔无垠的草原更加可爱,更加美丽,更加明朗。本小节作者的描写动静相宜,这样即不矛盾,又能让人理解得很透彻。老舍写的文章,朴实而不华丽,真的值得一读。

我直点头,已忘记了盖红花。教室依然在升温,讨论在继续。学生在与教科书对话,与学习伙伴对话、碰撞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主体精神,提高言语能力,创造着自己的成长经历。交流促进理解,理解促进表达,表达使课堂丰富起来。学生可喜的变化,使我看到阅读批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有权利来评价书本和作者了,他们有自信。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追求的课堂吗?真实、灵动,学生是主人,老师是引导者,课堂不仅是师生的对话,还是生生的对话,是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

叶晗: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句,使文中的草原显得更加生动,使人感受更深。读了这一小节,感觉就像作者带我们去草原游览了一圈似的,让我们看到了绿色世界的形象。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叫人舒服。在这种环境下,心情真是欢畅。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中,使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描写草原、家喻户晓的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联想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做到了触类旁通。可以看出学生真的是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才表达的这么情真意切。我不仅又想起叶老的话: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的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和技巧自然渐有提高。我讲阅读为写作基础,其意在此。批注不正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吗?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他们读书批注习惯与能力的形成期,如果长期坚持下去,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在预习时静思,在课堂上表达、与伙伴思维碰撞,再加上教师恰当的指导,必将受益无穷。

李焱:本小节介绍了老舍看到草原的景象,形容词的丰富,衬托出了草原的美丽,整小节读起来非常有美感,而且富有诗意,从天到地,从远到近,将动态和静态描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小节既描绘出了草原的美,也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

    我赶紧板书上“动静结合”。在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和感悟的同时,引导学生继续进行着交流。

课堂上不再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而是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而这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必然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

学生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掌握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点评着促进读与写的融合。

课堂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点评创造的奇迹。能被这样的光芒照亮的课堂,绚丽而灿烂。它能够能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想象。确实,一个被唤醒的人,他和文本的距离是最近的。

讲读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会阅读了,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明天,就能独立阅读;在阅读中学会了写作方法,就能影响习作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应用……为课文作点评是读写结合的一个契合点,它能促进书面理解与表达的结合。

五、让课堂立体化

在课堂上,把课文当作例子,老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引领大家交流。学生对文章有了感悟后,就有了亲切感,不同个体的感悟不同,对文章的感悟就立体了,丰富了同时,又可以启发别人的感悟,一举几得。对文章的感悟深刻也罢,浅显也罢,交流促进理解,聆听别人的见解也会受到启发,也会感动。聆听别人所想,让阅读唤醒心灵。鼓励用别人的感悟来扩展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见解来诠释作者的情感。

通过一年来的尝试,同学们发现每一次阅读,他们仿佛都是在造访自己的另一种人生,每一次阅读还使他们经历了别人的体验,分享别人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学是为了用。书里乾坤,纸上心迹,记载的都是前人的智慧和学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循序渐进,自然能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也体会到了快乐,语文课上起来得心应手了,在课堂上生成的机会更多了,每一天的课堂都是崭新的,充满了挑战。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自然能体会到教阅读课的乐趣。

起先是预习时为课文写点评,借助课堂交流;也可以在一阵交流后,在课中上留一两分钟,让学生综合他人看法,再小结,写出在阅读后的感悟,有一个质的飞跃;还可以是学完课文之后,总结,再提高。

起先是为课文写点评,接着是在摘抄后为名篇佳作写点评,为班级日记写点评,然后是在习作互改时点评语言更加准确到位,以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习作质量。

起先是学生针对课文写点评,接着是我为他们轮流创作的《班级日记》写点评,下一位同学为上一篇习作写点评。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度,互相借鉴,互相启发。

起先是学生直接批注在书上,接着是定期整理出得意之作,誊写好,归类后,粘贴在我的教案上,展出。既利于学生间大面积交流,又利于我反思,利于我对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与日俱增,表达思想的能力越来越强。伴之而来的定是语文能力得到提高。以写点评促进理解文本,以理解促进表达,以个体表达启发别人的感悟,以至使课堂丰富起来立体起来,必定利于全体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正如叶老所言:

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的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和技巧自然渐有提高。我讲阅读为写作基础,其意在此。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愿我的尝试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