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心”开始
一提起阅读,老师、家长、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种:1、孩子不喜欢阅读;2、家长和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阅读;3、如何选择书籍?……
对于阅读我没有什么高见,回忆起我的成长历程,小的时候对于阅读不能说是一片空白吧,也可以说是“灰色”的。因为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不允许自己拥有良好的读书环境。贫困的家庭,姊妹三个,只有父亲一人挣着勉强顾着温饱的工资,能让我姊妹三个上学已经是烧高香了,不敢奢望能拥有现在孩子们那琳琅满目的书籍。不过可庆幸的是我有一个支持我们阅读的父亲,他每次出差回来总会给我们带回来几本“小人书”或者当时畅销的《少年文艺》之类的书,现在想来,那些书籍可能是今天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禁止”的书籍,因为那些书籍看起来似乎对我们的成长没有多大帮助,但就是那些“小人书”,就是那些现在看来“不入流”的书,把我姊妹三个带进了“书海”,尤其是我,“中毒”更深,一本小人书我能看得倒背如流,能给别人讲得绘声绘色;正是因为这些书,真正激发了我想看更多书籍的欲望。缠着爸爸给我买更好看的书籍,无奈之余,爸爸给哥哥姐姐订阅作文书,然后把每年的作文书整理好,装订起来,成了我当时爱不释手的书籍,我欣喜地一遍遍地翻看;更有甚者,哥哥姐姐学过的语文书也成为我的最爱,我等于提前把他们学过的文章认真地学习了好多遍。这样痴迷看书的结果就是我的理解能力增强了,我在别人眼里很会说话,我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这样的结果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于是我之后的看书就到了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当时对于书,没有什么选择性,只要能看见的书,言情的,武侠的,所有能看到的杂志我都看,别人都亲昵地叫我“小书虫”。工作之后,看书就有了一种选择性,着重于提升自身素质的书籍,着重于能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书籍成了我枕边最亲密的“朋友”。因为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快乐!
那么针对现在的孩子们,到底应该看什么样的书?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引导他们读书呢?
依我个人之见,1、首先应该投其所好,每次开家长会我都说:去书店的时候,首先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他(她)喜欢什么书籍,咱就给他买(当然了,像一些可能会“毒害”孩子思想的书籍是坚决不能买的。),买完孩子喜欢的,大人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回家之后可以先让他读他喜欢的书籍,然后再让他读要求他看的书籍。这样的话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也是上二年级,有一次她问我:我家儿子从来不喜欢看《格林童话》之类的书籍,一提起童话他就觉得那太“小儿科”,整天只喜欢自己摆弄玩具,甚至他还会自己把玩具拆开,然后重新组装好。听完她说的话,我就对她说:“孩子现在不喜欢童话,现在可以先不让他看,他是男孩子,喜欢捣鼓东西,那你可以给他买一些他喜欢看的科普之类的,或者买些与发明创造有关系的书籍,投其所好,说不定孩子以后还真可能成为一个小专家呢!当然你还应该让他知道,童话并不是‘小儿科’的东西,许多童话故事蕴含着很深奥的哲理,别光看表面文字,学会分析,慢慢地他可能也会看一些童话故事了!”当一个孩子喜欢读书,那种力量远远比你强迫着看的效果好!
2、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针对一二年级的年龄特点,不需要每篇故事非得让孩子说出个道道,他说不出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把故事复述下来,在复述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消化与吸收。
3、重复看。我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书籍每次看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那么孩子同样也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开阔,他的理解能力就会不同,那样重复看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4、教师和家长应该起着“引导”的作用。这个“引导”其实学问很大,我们成年人往往掌握不好一个“度”,往往觉得孩子的思维太幼稚,谈的感受不够深刻,不够全面,一着急把自己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样做的结果大都以孩子的屈服而草草收场,在以后的阅读中他不敢也不想与咱们交流了。当你觉得你的想法与孩子的思维有所背离的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更应该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一想,然后采用一些婉转的不伤害孩子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在和他交流,而不是把我们的想法强加于他,我们的想法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只有这样,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拥有自己的个性。
总之,在让孩子阅读这件事情上,我们要学会“引导”,要想办法让他们喜欢阅读,要让孩子感受到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让孩子们用心去感悟书的魅力,才能让阅读释放出它应有的能量。
阅读,应该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