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叩“国学”之门
宋新菊
20160104,今天下午学校语文组集体备课,进行的国学之旅的交流。这是学校引进国学课程之后的第四次交流,前三次大家都是针对“华真国学”的教材进行自己的解读和设计的交流,我这次就着重就我在自己的教室里进行国学课程研发和实施中的思考和大家进行一个交流。紧张的元旦休息三天,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梳理我带着小梅花走过的这段旅程。
一、国学课程之前的思考
思考一: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呢?
20世纪末,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国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
思考二:国学都包括哪些?
《三字经》中的这段话囊括了国学的所有经典: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思考三:“国学经典”诵读次序:
从内容上看,是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逐渐加深到《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史记》《诸子百家》《易经》……
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 和学习实际,我们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首先带给小梅花的“蒙学”。蒙学部分是古代儿童在学龄前就普及的课本,蒙学部分是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做人的基础。即做学问和做人的基础。相当于我们的民国课本里教小孩子洒扫应对一般.
《三字经》里讲到的如何“训蒙”,“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二、国学课程的低段实施
1、一年级尝试穿越《三字经》
从2014年9月和小梅花牵手之后,我努力把晨间诵读的内容丰富起来,我们从《三字经》入手,轻叩国学之门,带着小梅花们首次走进国学。每一个美好的黎明,我们在清新流畅的《西湖秋月》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晨间诵读活动,我们相互问好之后,一起吟唱《三字经》,这样的熟悉旋律要在教室里整整浸泡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一个孩子都能清楚的触摸它的每一个婉转节点。接着我们走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几句里。我采用“字源解字”的方法,从字产生的根本处来理解这句话。我们解读了“琢”“义”“习”,了解了本次学习的内涵,然后我们就一遍遍的诵读,吟唱,并完成本次学习的写绘。
一年级经典诵读比赛时,我们进行了《三字经》整合演绎,盛装出演。我们采用了“音乐、歌曲、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呈现了我们对于国学课程的理解和吸纳。一年级的《三字经》国学课程的实施,让我对国学课程有了一定的思考:
1、用“日日诵”的方式,浸润。
2、用“字源解字”的方式,识字。
3、用“音乐、歌曲、表演”等方式整合。
4、用“书法、绘画”等方式,提升。
2、三年级走进《小古文》和《声律启蒙》。
穿行小古文,对话先辈。
三年级。20150909。第七天。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主题为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教材从学校生活,草地玩耍,野外爬山,采摘槐米四种课余生活向我们呈现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开启小古文晨诵之后,根据教材的编排,我本周晨诵围绕着古人的课余生活,选择了《放风筝》《雪人》《不倒翁》《春日寻芳》等古文。待到春日,春花绚烂,古人饭后或是“放纸鸢”或是“戏秋千”或是“踏青”,或是冬日,冰天雪地,茶余饭后,围着小火炉,沏一杯茶,轻饮小酒,一起吟诗,做画,抚琴,下棋,亦或堆堆雪人,做做不倒翁。我们一边品读着“忙趁东风放纸鸢”“戏秋千于杏院”,吟诵着“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庭中积雪数寸,堆雪做人形”,对唱着“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我们用文字雕刻每一个美好的黎明,在文字间穿行,且看先人们诗意的栖居。常常不自觉的进行比照,常常感慨先人们的悠然自得,常常赞叹边疆民族小学的和谐恬静,常常扼腕叹息钢筋混凝的丛林里的我们的狭隘闭塞,我们完全被封闭在现代化网络里,看不见了大自然的美好,嗅不到清新的空气了。课程,就是这样,于设计之处无痕,于教学之处无声,我们在开启黎明的那一刻,用声音唤醒心灵,用诗意吻醒彼此。清新明快,韵律鲜明的小古文,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早晨。穿行古文,对话先辈,叩问心灵,丰盈生命,晨诵,真好!
吟诵《声律启蒙》,感受格律之美。
《声律启蒙》是训练人们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1、音韵铿锵,辞藻华丽, 妙不可言(积累词汇)
2、记平水韵 练习作诗对句
3、积累典故 掌握声韵格律
六步教学法:
划韵字 找入声 断平仄
学吟诵 讲典故 对对子
声律启蒙
上平声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首先带着孩子们——找韵字,找入声字,找节奏点上的字,节奏点就是指偶数位上的字。韵字声拖的最长,其次是节奏点上的字,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的就是韵字,入声字和节奏点上的字。
接着结合图片,出示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清晰明白的了解声律启蒙的特点,以画解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
“三尺剑”“六钧弓”需要借助典故来追源理解。三尺剑,《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我们就讲了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六钧 : 《左传·定公八年》:"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杜预注:"颜高﹑鲁人。三十斤为钧﹐六钧百八十斤。古称重,故以为异强。"谓张满弓用力六钧﹐后因以指强弓。引用典故,追源求宗,我们从故事中明白了词语背后的含义。
“清暑殿”对“广寒宫”,清暑殿:洛阳的一座宫殿。广寒宫:《明皇杂录》说,唐明皇于中秋之夜游月宫,看见大门上悬挂着“广寒清虚之府”的匾额,后代便以广寒宫代指月宫。配上图片,如同看到了对对子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接着定出平仄,进行对对子练习。
云对雨 平对仄
雪对风 仄对平
晚照对晴空 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 平平对仄仄
宿鸟对鸣虫 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 平仄仄对仄平平
岭北对江东 仄仄对平平
我们也趁热打铁的进行了对对子尝试:
天对(),雨对()。大陆对()。
山花对(),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 ,雾()。日下对天中。
牛女二星河(),参商两曜斗西东。
这个学期进行《声律启蒙》的学习,在迎元旦*庆建校30周年活动中,我们进行了展演。从配乐朗诵、吟诵、演唱到书法展示,我们用生活彰显文化的传承。
我们这样思考:
1、用“吟诵”的方式,浸润。
2、用“典故”的方式,追源。
3、在“平仄韵字的分析”中感受格律。
4、用“音乐、歌曲、表演”等方式整合。
4、用“书法、绘画”等方式,提升。
一路穿行,且行且思,我们决心“轻叩“国学”之门,带孩子接触蒙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