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成长史
——读《构筑合宜的大脑》
一直不想提笔写下自己的阅读史,是因为我的读书道路上没有美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成长的道路上不能退缩,所以,还是把这篇文章在原来粗制滥造的基础上修改了一番,呈现了出来,仓促和不安中,难免漏洞百出,还盼各位名师批评指点。
说起读书,思绪就像滚滚潮水一般涌向脑海。
小时候,书这个词对于我来说是模糊的。那时,家里穷,很难找到几本像样的书,记忆最深的就是伙伴们之间相互传阅的小人书和所学的课本了,《聊斋志异》、《岳家将》是我至今仍能说得上名字的小人书,教科书中,王二小、董存瑞、邱少云等,一些英雄人物的名字,也是在那时随着教科书的学习印在脑海里的。但毕竟与书无缘,所以,童年生活,书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是那么苍白。
中学时,我在当时乡里的一所重点中学就读。那时,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马海成,为了激发我们读书的兴趣,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每周他都要给我们读几篇好文章,并进行详细点评,同时鼓励我们多读书,多积累,我的读书兴趣也是在那时才被激发起来的。在马老师的熏陶和浇灌下,我开始拼命找一些好书去读,并且不断积累。大概是初二那年,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积累本,书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开始被我记录下来,当时虽然还不会运用,但老师的引导,却打开了我热爱语文的大门,让我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极大兴趣。我隐隐约约懂得了读书在一个人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应该读什么书,读书时怎么去思考却始终是个谜。我开始盲目地抓起书就读,而唯一能够“手到擒来”的便是哥哥姐姐读高中的教科书了,于是,我和《项链》结缘、在《彷徨》中徘徊、在《伤逝》中迷茫,文学世界的广阔和深邃在我这个初涉书海的孩子面前是那么神奇,虽然我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还不能理解,但这些故事却为我步入文学的长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中学毕业后,我来到了省会就读。在这里,我结识了两位终生难忘的老师,一位姓孙、一位姓张,他们优雅的谈吐、超凡的风度,让我闻到了文学在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我对他们顶礼膜拜,每一堂课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名著产生了浓厚兴趣。《红楼梦》是当时孙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他对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进行深刻剖析,画图勾勒,俨然一个“红学专家”,而对他的佩服,也让班里的同学和我一起踏上了读名著的道路。由于学的是理科专业,语文并不被学校特别重视,所以那时候,真正的名著书目并不知道多少,好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和外面的书摊上尽是一些名家名作,借来倒也读了不少,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汪国真的诗歌集、霍达的《穆斯林葬礼》、三毛的《撒哈拉故事》、《哭泣的骆驼》等,还有一些记不上名字的书,大都粗略读了一遍,根本没有细细品味。后来,这种风气渐渐在同学中流行开来,同学之间的生日礼物也大都是它们了,至今,我的书架上还摆放着好友赠送的书《汤姆叔叔的小屋》、《巴黎圣母院》等名著,正像袁枚所说“书非借不能读也”,那时的我把拥有名著当成了一种学识渊博的标签,而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用心去读它们。
踏上工作岗位后,开始和学生的教科书朝夕相处,这时候,站在讲台上,才忽然觉得自己的学识是那么浅薄,甚至有一种误人子弟的感觉。于是,我开始把研究教科书当成一种学习,学生读,我也读,学生背,我也背,教科书中的一些好文章、好句子皆被我囊括在自己的积累本上,时间一久,加上平时喜欢写一些生活感悟,这些句子渐渐烂熟于心,运用得游刃有余。
品尝到了甜头,我的读书世界也开始变得宽阔起来,为了不断填补我空虚的心灵,我又报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专科到本科,有关文选、文史中的研究篇目,我每次只报一科或者两科,目的就是读透读深。印象最深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中晦涩难懂的古文,我买来了两本厚厚的《古文观止》,最后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同时,在文史和文选的阅读中,一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丰满起来,畅游书海,我才真正品尝到文学的味道——绵延、悠长。有了自学的历练,我不再像以前那么孤陋寡闻了,对故事情节、艺术特色和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古诗词的积累和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开始偷偷尝试学写诗歌,从最开始的短短几行,到第一次诗歌《三月飞歌》的获奖(在第四届全国手拉手青少年文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再到诗歌《泥土铸就师魂》的肯定(在市教师节文学作品大赛中获二等奖),我越来越喜欢语文,越来越为文学痴迷。
后来,我又渐渐痴迷上了《杂文选刊》,看到杂文作家犀利的文笔、洞察社会问题的不同视角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我再次感到了学海无涯,杂文作家所具有的史学家思想、经济学家头脑、政治学家的风度以及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都使我望尘莫及,与他们相比,我只能敬重有加,与茫茫学海相比,自己的所知所得不就像“沧海一粟”吗?因此,我每天都会以那些博学名家来对照反省自己,千万不要做“山间芦笋,嘴尖皮薄腹中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的人。
身为教师,最关键的就是自身的综合素质,而我,只是与文学擦肩而过,教育教学技能所知甚少,这又怎能在教坛上立足呢?记得以前在乡下从教,“高昂”的书报费与拮据的家庭生活只能让我选择放弃,我只好在学校订的有限资料中汲取一点营养,每次,只要《教育时报》、《河南教育》、《人民教育》一来,放在会议室里很快就会被老师席卷一空,渐渐地,我发现了这一“秘密”,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加入了“抢书”的行列,直到这一行动被校长发现后规范管理。为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扎实,后来我又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这可是全国小学语文界级别最高的刊物,引领课改潮流,倡导课改新思想,我如饥似渴地在教改的海洋中畅游、呼吸、历练,先是剪下优秀的文章贴在摘录本上,接着又记下一些教学疑难解答做备用,几本笔记,记录了我的教学成长经历,留下了我渴求进步的足迹。
2007年9月,命运终于给我带来了转机,我来到了现在的学校任教,第一年,我仍像以前那么迷茫,在教海中毫无目的地四处乱撞,虽然有时也读一些教学专著,但都是浅尝辄止。直到2008年新教育实验的春风吹进校园,晨诵和整本书共读的开展,才让我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读书世界,活动期间,我在学校领导的引导下研读《道德经》,和孩子们一起共读经典名著,《草房子》、《昆虫记》、《绿野仙踪》《鲁宾逊漂流记》、《夏洛的网》、《三国演义》《爱的教育》7本书,都记录了我前进的足迹。由于书目不多,也没有领会新教育实验的真正宗旨,这些书,都没有指导孩子细细品读,所以,很是遗憾。直至后来参加第四届校讯通书香班级比赛,获得优秀辅导教师的称号之后,我才慢慢有了前进的方向。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在这个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居然有那么多的读书爱好者,从老师到家长到学生,一篇篇读书札记,一个个成功教育孩子的优秀案例,为我的教学生活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子,在这片成长的沃土上,我认识了许多优秀老师,拜读他们的作品,倾听他们对教育教学的心声,我深感自愧不如,于是,我开始在这片成长的沃土上寻找扎根发芽的地方,在校讯通的带领下,我阅读了《做最好的老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构筑合宜的大脑》,每读一本书,我的眼前都豁然开朗,脚步也越来越坚实。
这就是我的阅读成长史,一段波澜不惊却给予我无穷动力的旅程,旅途中的风光我没有细细欣赏,但它却使我终身受益,我要用阅读来不断充实自己,让灵性的光辉不断在自己身上闪现,把教学的一径长路,点缀的花香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