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读出文中的味道作文

2016-12-28 
读出文中的味道——《永远的歌声》教学案例【教学背景】《永远的歌声》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一篇文质兼美的精读
 

                   读出文中的味道

                  ——《永远的歌声》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永远的歌声》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一篇文质兼美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捉鱼的事。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要表达了师生间真挚的情感,体现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敬爱之情。朗读的难点是捉鱼部分,学生缺乏此类生活经验,没有体会过水中摸鱼、追鱼的迅捷、快乐,自然也难以读出童年的味道。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反复吟读,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字词。通过抓住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学生自然感悟到蕴藏在细微之处的深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了“爱”的真谛。课文的重点、难点从而也得到了突破。

【案例描述】

师: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呢?

生:抓鱼的场景。

师:你先来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生: 孩子们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师:“摸呀,捉呀,追呀,堵哇” 其实你抓的这几个词是描写人物动作的词,那么能不能把你的理解带进去读一读?

(学生读得比较平。)

师:再读。

生:摸呀!

师:(打断生)摸呀?这么容易就能摸到吗?

生:不能。

师:是呀,那该怎么读呢?伸出手试一试。

(学生做摸的动作,很快。)

生:摸呀!(读得快)

师:这样摸——摸不到,小鱼都被你惊跑了。摸得再仔细些。

生:(生放慢动作,读得慢)摸——呀!

师:摸到了!赶快——

生:捉——呀!

(学生做捉的动作,很慢。)

师:鱼早就跑了,该怎么读?

生:捉呀!(读得快)

师:可是鱼太光了,吱溜一下跑了。眼睛看着鱼。

生:追——呀!(读得慢)

师:鱼跑了你心里不急吗?

生:急。

师:急该怎么读?

生:追呀!

(学生瞪眼睛看着前方,吸着气,读得又快又急。)

师:太快追不上怎么办?

生:堵呀!

(学生眼睛盯着“鱼”,龇着牙,生怕它跑掉,又急又慌。)

师:很好,这样我们才读出了味道。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全班读。)

师:同学们你们再仔仔细细读读这句话,其实,读着读着你还能听到一些声音,不信你读读看。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摸到鱼的欢笑声。

生:我们的叫喊声。

生:水花的声音。

生:扑嗵声。

师:是呀,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那不就像一首欢乐的歌吗?同学们,把我们的感受带进去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你们看,我们不仅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其实我们还感受到了这里面包含着他们童年的那份快乐。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学“捉鱼”这部分时,学生抓住了“摸、捉、追、堵”这四个关键动词,但由于缺乏生活体验,学生读得平淡。这时,我巧妙地以情景化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捉鱼的场景,“摸得再仔细些”“摸到了赶快捉呀”“鱼太光了,吱溜一下跑了,追呀”“太快追不上怎么办?堵呀”。学生动作参与,亲手去摸、去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情绪如同被拨动的琴弦,或小心翼翼,或急不可耐,或欢乐兴奋。有了这样的情绪体验,学生不仅能想象到孩子们抓鱼的情景,更能感受到抓鱼不易,但他们为了老师还是不顾一切的心理。同时,文中孩子们童年的那份快乐就一下子跃然纸上,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学生自然感悟到蕴藏在细微之处的深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了“爱”的真谛。再读这段话时,学生快乐之情溢于言表,对老师深深的爱自然流淌其中。

本课的教学让我充分认识到,指导朗读时,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并不是难事,关键是教师想办法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知觉参与。指导“捉鱼”这部分,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触觉(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方面调动了听觉(欢乐声),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桥。靠着体验这座桥,学生既读出了味道,也体会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领悟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炼。

任何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化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活知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教学,也只有引领学生自由愉快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多重体验的参与,才能体会到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