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筑理想课堂而努力
——海门学习汇报材料
经过昼夜兼程,薛书记带领我们一行9人于12月13日抵达了新教育实验示范基地——海门市。在这里,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中学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活动日程安排是:第一天,在海门中专听取专家报告;第二天和第三天深入各个中学的课堂进行实地考察、研讨。
一、有备而去
临走前薛书记提醒我们带上共读书籍——《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下子让我感到任务的艰巨性。安顿好以后,我和菊玲就开始思考各自的学习、研讨重点。我想要了解的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了解他们理想课堂的教学模式。自学环节如何处理?课本材料是如何处理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设置是否相同?探究环节任务的分配与展示是如何进行的?对知识点的掌握是怎样落实的?如何书写教师教的栏目与学生清单?二是了解他们相关的校本课程。三是了解思品方面的社团活动。
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无论听报告还是观摩课堂,我都会留意自己关注的话题。
二、总体印象
几天的学习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我们的理念、课堂、行走方式与走在前沿的海门市相比并不落后,甚至可以说我们也是新教育实验的先头部队。
第一天在海门经验分享的时候,我知道了海门市近几年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稳居江苏省前茅,二本升学率达到69.3%。而他们的主要做法就是进行新教育实验,改革课堂教学,打造理想课堂。那么他们的理想课堂究竟是一种什么模式?这更引起了我迫切了解他们课堂的欲望。
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出现了我们很熟悉的“项目组建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字眼。他们的课堂突出“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十二字方针,以问题设计为起点,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探究体验为核心,以展示交流为途径。建构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典型课例支撑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实现效果与效率最大化。这些都是与我们课堂相通的共同密码,所以我觉得 此行应该会有不少的收获。
第二天开始了入班听课与研讨活动。听课中,海门几所中学里学生的表现真的让我刮目相看,每个学生都是那么的大方,面对几十个听课老师,他们没有一点紧张的感觉。七年级的学生就已经显得训练有素,每个组长在上课前就准备好了记录的纸张;讨论过程中每个组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回答展示时都可以做到声音洪亮,有的甚至还加上了肢体语言,显示出他们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讨论问题思路开阔,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知识面的宽广。这些学生从小就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足见阅读对学生来说有多么重要!
三、课堂模式
我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看看他们的理想课堂模式,然后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通过听课与研讨,我大概了解了他们的课堂模式与一些相关的做法。我想要了解的思品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问题,他们也没有系统的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有的学校甚至就没有搞过。这让我在失望之余还有一点小小的骄傲——因为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行动。
海门几所学校的思品课堂环节可以总结为:情境导入——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我们的课堂流程是:设置情景,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小组探究,展示交流——课堂小结,巩固新知——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环节与他们几乎是相同的,只是我们的课堂比他们多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节。那么自学环节到底需要不需要呢?我看了他们的课本,是苏教版的。也询问了做课的老师,他们说因为教材的知识点很少,所以没必要让学生自学,这样反而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我们用的课本是人教版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整理的很细致。如果没有自学的环节,学生对教材内容就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是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二是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讨论肯定会低效。所以,我认为,对我们的课堂来说自学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除此之外,课堂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合作探究了。我们平常遇到的情况是:教材上材料、案例多,如果一一探究,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们往往是提取其中的两三个进行讨论,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通过材料对知识的理解就有些残缺不全,如何处理教材上的材料是我们备课组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所以我很想看看海门的理想课堂是如何处理教材上的材料的。观摩了他们的几节课,我觉得他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在他们的课堂上,合作探究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故事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思考交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运用到了当堂的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用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就让课堂显得完整有序,有故事,有情节,有发展,有结果。这样的探究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学生在情境中有体验,有情感的升华,还可以思考修改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用故事启迪学生心灵的目的。在前一段时间听省级优质课大赛的时候,就有很多老师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与认可。但是这样做无疑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教材上现成的材料几乎用不到,需要教师重新编排、整合材料、设计问题,是很辛苦的。
四、追问思考
1.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保证教学质量呢?我觉得应该继续坚持思品自主达标课堂,用好我们的模式;继续坚持我们的板块教学,利用好每一分钟。思品课堂流程要继续沿用这几个环节: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2.自主学习,初步感知;3.小组探究,展示交流;4.课堂小结,巩固新知;5.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2.探究环节运用故事主线贯穿,增加学生探究兴趣。设计问题难易适度,让学生有话可说。
3.科学建立学习小组,以4-6人为好。因为一个学习小组的建立是要考虑各类因素的,如总成绩、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性别、身高等。所以如果想要组建一个比较科学的小组是需要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师下一番功夫的。还可以让学生取一个个性化的组名,如“精英组”“创新组”等。这个我原来曾经做过,但是因为经常不断的调换座位,每个小组的组员不断变化,这样一个组名就不再属于那几位同学了,时间长了,就没有继续下去。不过,我觉得个性化组名可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是很不错的一种做法。
4. 建立有效的小组常模,如话语常模,行为常模、过程常模等。回答展示时声音洪亮,用好话语常模,如“我们小组认为……”,另外做好小组长的培训工作,每次探究活动时准备纸张作好记录。
5.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参与讨论、趁机说话等现象,其实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探讨有效的小组评价体系。在海门,这样的评价体系也在探索之中。老师不能因为组织的辛苦就放弃了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聆听等优良心理品质是为学生终身奠基的必备能力。
6.海门教育局对课堂有几个底线要求,其中有这样几条:每节课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思维,每节课学生课堂展示的人数不少于班级学生数的五分之一。这些对于我们的课堂也很有指导意义。
总之,这次“中学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启发。
朱永新教授说过:“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课堂是学校机体的中枢神经;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关键路径。”
总
作为老师,我们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课堂?一定是干国祥老师所说的“知识、生活与生命深刻共鸣的理想课堂”,让我们为打造理想课堂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