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课有点“烦”。年后,初三进入一模复习,我们采取的是三堂课复习法,第一节课老师点知识点,学生识记;第二堂课老师讲评中考书上的易错题和难题;第三节课单元测试。我认为按照这样的安排,一模考试前我们刚好完成七年级到九年级的一轮复习。可是,我们的“完美计划”在实施中却还是出了问题。
刚开始复习七年级英语的时候,学生都很有激情,配合的很好,可是,两周后到八年级英语时,问题就出现了,不是要求做的单元没有完成,就是知识点没背,最可怕的就是学生状态出了问题,上课像霜打的茄子,没有精神头。
我越来越感觉到“烦”,别说学生,就是自己也明显感觉到课向前进行不动,有些陷入泥潭的感觉。难道是我们的安排不合理吗?为什么开始时那么的顺利,到了八年级就走不动了?我觉得责备学生没有用,关键还是自己好好想想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任何计划的实施都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而不是老师的教学需要。我们在制定计划时没有考虑到教材的不同,七年级内容简单,学生学习起来不费力气,而到了八年级后,英语单词和词汇量明显增多,加上语法时态更复杂,学生自然学起来就费力,做题方面也就慢的多,虽然说是复习,但是对于基础差的孩子们,这和重新学习差不了多少,他们很多的知识点都需要重新学习,速度和接受自然吃力,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就容易出现放弃的心理了,这也是他们上课无精气神的原因。
走,是方向,停,是积蓄;等,是期望。我决定停下来等,这周其他班八年级结束了,而我们还停留在八上,原计划两周复习完一册的计划,我变成了三周一册。同时我及时调整了复习策略,把测试放最前面,然后再背知识点。比如我复习八(上)3—4单元,那么,我们先测试,通过考试批改学生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这样再拿起中考书时,他们会看上面的知识讲解,着重去记,而不是像先前直接奔着题就去了。不喜欢理论,直接就去实践,这是孩子们的通病,这也是他们不能真正地掌握考点的主要原因。
改变课堂模式是提高效率的必要手段。复习中如果老师一人的讲解,唱独角戏,那么学生自然感觉乏味,没有了新意,特别是春天,人容易春困,课堂上如何玩出花样,玩出效果,需要的是智慧。
换座位。我把前面程度好的学生向后调,让程度差的孩子坐前面,好中差合理搭配,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提高,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后面的学生无所事事,鼓励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问。学生最紧张的就是老师的提问,只要你善于提问,他们绝对不敢掉以轻心,我提问从不按序号,而是不按常理出牌,比如我喊张有曼,她紧张的要站起来,我却说“张有曼—同桌”,这样的游戏,学生通常会集中精力,老师不讲了,让他们讲,轮到谁也不确定,课堂上哪里还敢开小车呢。
讨论。其实复习不需要太多的题海战,因为题型都是固定的,只要掌握了知识点,题就可以顺便变。所以,我喜欢让学生讨论,分组讲题,老师只需个别指导,不要觉得这样费事费时,我们讲的快,可是学生不一定听,不一定能有收获,而同伴讲,自然更乐意去捧场,一双眼睛盯五十个学生不容易,一双眼睛盯三个学生却轻而易举,我们又有何不放心呢。
调整。复习如天气,需要稳但也离不开变,没有变就没有多彩,没有变就享受不到收获。我们在复习中的变,可以适当地调整学生学习心态,特别是现在学生放学后加上了一节体育训练,早上还要训,这样的情形下,让他们完成做题任务也实在时间不够,所以,我们就需要调整任务,要把重点放在课堂,而不是课下去硬挤,那是无效的时间,我提倡学生多用日光,少用灯光,也是告诉他们把握好课堂有效时间的每分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