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让学生做了一套中招模拟试卷,评卷时发现,有好几个同学的答案中都出现了“属力力”这个奇怪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翻开试卷一看,原来在题为《三室九床》的阅读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退休后,他教的几个拉小提琴的小学生里,属力力最让他吃惊。”很明显,这个“属”字只是我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属你能干”,“属他会说”的“属”,而绝非是人的姓氏。同学们的这一错误让我着实笑了半天,但哂笑之余,也让我意识到这是非常值得所有语文教师关注的一种现象,即学生对文章的“误读”。
对“属力力”的误读还只是一个名字问题,搞错了,也无甚大碍,但涉及到对文意的理解,其后果就不那么简单了。断章取义,主观臆测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文本的歪曲理解,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系统及价值中枢的混乱。比如我在《做好课堂的领路人》一文中提到的学生对智取生辰纲事件的误读,因学生忽略了小说《水浒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孤立地看待人物,以致得出谁有本事、有智谋就可以去抢人家的东西的错误结论,这个后果就不可小视。
误读乃学习者之大忌,明朝张岱《夜航船序》中曾刻画了一位让“僧人伸脚则可矣”的士子形象,这位半灌水响叮当的读书人竟然把“尧舜”误以为是一个人,引来天下人耻笑。近来,《百家讲坛》的担纲人物
显然,误读是关乎语文学科纯洁性与严肃性的问题,对待这一现象,作为语文教师不可一笑了之,而应诉诸课堂,以之为课堂教学首要任务。语文教师要排除误读,需从两方面努力。一是端正自身的治学和教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记得
误读的主因是粗心和过分强调主观意愿,对此,教师应有充分认识。强调主观意愿其实是学生们思维活跃、发散性强的表现,这本应成为发展他们创造性阅读能力的一大优势,但如果教师指导不当,就会变优势为劣势,滞碍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此项优势,使其如风筝般既能高飞,又有线可控,这应是语文教师重点努力的方向。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浪漫的课程,但“属力力”的故事告诫我们,语文更是一门科学而严谨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