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前不久接待一位家长,因为学生屡次违反纪律被处理,和孩子交谈几句后,我便让他在办公室外面等着,单独和家长交流。刚开始当我问孩子在家是不是听话的时候,家长似乎很自信地说很听话,也不犟嘴啊。
而我看到的却不是这样,在最初和学生交流几句后,我感觉得到这是一个很倔强的学生,而且心中似乎隐藏着一股“怨气”,这样的孩子不可能在家里很听话的。果然,家长一会儿就自己“说了实话”,孩子虽然不犟嘴,但根本就听不进自己的话,往往是催着他去学习,他也去了,但坐一会儿就站起来玩了,作业什么的基本上没有任何进展。
我告诉家长,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两次“断乳期”:一岁左右的“生理断乳期”和十三岁左右的“心理断乳期”。但是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发育的这一规律,发现孩子开始不听话就觉得不可接受,继而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干预,一旦“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不佳,彻底失去耐心的时候,就采取斥责甚至打骂等措施。久而久之发现这一招儿效果也不怎么样的时候,就无计可施,黔驴技穷的情况下只好把各种招数从头再来一边。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家长和孩子只顾把精力用在斗智斗勇方面了,那里还顾得上学习,如此这般,成绩下降也就是很正常的现象了。
当我问家长和学生的交流情况的时候,家长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根本就没办法交流,一说学习他就烦,一天催促好多次,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啊!把我气得肝儿疼。
这是我司空见惯的情况,于是便搬出屡试不爽的“老一套”:
假如让孩子站在你面前,连续喊十声“妈妈”,你什么感觉?
家长不明就里,犹犹豫豫不想回答,在我的催促下很不情愿地嘟囔一句:
我肯定会很烦!
见家长已经进入了我设计的“圈套”,我就问她这个世界上最好听的五种声音是什么吗?家长说不知道,于是我告诉她是“画眉叫,蜜蜂哼,撕绫罗,打茶盅,小孩喊妈一声声”,而其中最好听的声音就是“妈妈”,和这个词最近的“爸爸”的作用只有一个“爸,俺妈哪?”那么为什么让你的孩子连续喊你十声世界上最好听的“妈妈”你会觉得很烦?
俗话里也饱含着心理学的知识,这个在心理学叫“过度效应”的道理其实我们这里的俗语说得也很好——“好话说三遍,鸡狗不耐烦”。这还是好话,而孩子最不喜欢的“好好学习去”这样的话每天不止一次,周而复始,看不到尽头。而这些很多家长都在操作而且基本上不会引起高度重视的,所谓的“小问题”就是出现一连串大问题的根本原因。
见家长似有所悟,我趁机进一步说明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方法:你看看河里的蚌,外表坚固,其实内心很柔软,一旦被捉就会禁闭“两扇门”,抠开是很困难的,但这个时候我们把它们拿到太阳底下晒一会儿,他们自己就慢慢地张开了“门”。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扇只能由内开启的改变之门,这扇门从外面是推不开的。如果孩子不愿意打开这扇门,不论我在外面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是无效。家长和孩子之间最需要的就是“沟通”,有的家长说,我经常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有的家长说,我采取了很多专家的教育方法(如赏识教育),为什么效果还是不好?我想说的是,读书重要,为什么重要你说吗?专家怎么做你也跟着,专家说的游泳技术,你回去就给小鸡用,会水土不服啊!
如果把一支蜡烛放进全黑的屋子,黑暗瞬间消失,屋里有了光明。但是,增加十支、百支或千支蜡烛,房间无非是变得越来越亮。但决定性的变化是第一支蜡烛,是它冲破了黑暗。心理学的“首因效应”揭示了造成孩子现在这样的状态,家长的责任更大一些,究其原因无怪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方法问题
“沟通”中的“沟”很多人都做了,但最重要的“通”的目的达到了吗?南风之所以能让人把衣服脱掉,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故而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心态问题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古以来大家都知道我们很难改变别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
“鸡蛋不孵不出小鸡,石头再孵也不出小鸡”,心理学的“内归因,外归因”说明人的成功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惟有修炼好心灵,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没有修炼好心灵,既使取得了成功,也不能保持长久。
“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道路可以选择!”告诉我们不要抱怨别人抱怨社会,没有用的!我们只有通过让自己变得更杰出才能把生活改变得更成功、更快乐、更有意义。可惜的是很多人找到了良好的方法,但是浅尝辄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心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
三是面子问题
前不久去北京见到十五年前的学生,已经成家立业,每个月一万多的收入让她的一位亲戚吃惊不小,而这位亲戚当年对学习一般的学生极尽讽刺挖苦:“学习那样,我真丢不起这个人啊”!很多家长也是因为孩子的学习不理想而感到“丢人”。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听说过“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吗?老家的这句话是说孩子三十岁之前都称“谁谁的儿子(女儿)”,孩子三十岁之后逐渐改变成“谁谁的父亲(母亲)”,这句话告诉我们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前面的主语:“局长”“校长”“主任”“保安”“技术员”“犯罪嫌疑人”等等等等!面子在哪?孩子三十岁之前,父母的成就大小是给孩子的“面子”大小,而只有孩子过了“而立之年”,才是给父母“面子”的时候!
我们天天拿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小心哪天孩子觉醒了,拿别人家的爸爸妈妈教育自己的爸爸妈妈!
(部分高中生家长要求我把有关高中生的案例上传一些,这是我前些时候接待家长的总结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