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优秀作文精选 >

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学案”作文

2016-12-18 
教师上课一定要有一个教案,无论是详案还是略案,一定要有。为什么呢?因为教案体现着教师的课时教学思想,教师

       教师上课一定要有一个教案,无论是详案还是略案,一定要有。为什么呢?因为教案体现着教师的课时教学思想,教师是如何设计的,通过什么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等等是都要在教案中一一列明的。正如任何现代的工作都有设计图纸一样,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计划书、程序表,没有教案,一位教师的课就有可能上的主次不分、详略不当、让学生入坠五里云雾,所以,教师没有教案上课是教学之大忌。

      什么是学案?简单说就是学生上课时所依据的学习计划,也可以说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活动的实物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按照这样一个界定,教科书是学案的一种,学生手里的各种教学资料也是学案的一种,学生正是根据这些设计思路来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但这些东西有一个不太完善的地方,那就是它们没有教师自己的思想体现,特别是对学生个体来说,缺乏针对性,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课时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分布情况,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感状况,重新设计一个适合本班学生的学案,以达到最大的学习和教学效果。一个好的学案,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只要依据这个学案进行学习活动,就能又快又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体验愉悦的心理感受。

       所以说,一个教师能否设计出有效的学案,不但反映了教师对教材把握能力,而且也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一个有突出成就的教师,往往对学生有深入的理解,能让学生乐于学习,深入分析下去,他们往往有一套让学生高效学习的学案。

       一个好的学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于课时知识的了解、识记、理解、掌握的一组题目。打个比方,教材规定的内容好比是个宝藏,教师设计的这组题目就是一个简单的寻宝图,学生可以依此进行学习探索,从而达到宝物隐藏的地点,有些学生甚至于可以挖到一定的宝物。这是一个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但由于路径是一个高明的教师设计出来的,学生既能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又能提高探索的效率,这就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我们设置这组题的目的所在。其二是教师在对教材和学生把握的基础上,依据自己对第一组题学生掌握的分析而设置的另一组题目,这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考验。这组题目的设置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目标,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这些把握了,可以说课堂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就是洋思中学所谓的“当堂完成”,是他们“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基础。其三是稍微提高性的题目,是带有探索与鼓励性质的题目,为各类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方面探索提供练习的素材,为学生更高一级的发展提供平台。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如何使用学案的问题。山东滨洲市九户中学的做法是让小组之内充分交流,让各个小组之间开展竞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导演、裁判的角色,不断引领着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竞争向着设定的目标迈进,让学生在交流的快乐中、竞争的激烈中很快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充分地接受各方面的情感体验,使学习的过程变为一个幸福的过程。

       首先,他们把学案发给每一个学生后,给每一小组指定一道题目做为本组给全班讲解的必讲题(让学生当老师),为了能不让本组在全班丢脸(我们人类天然存在的一种争胜心,高中生有,任何人都有),小组成员就开始充分讨论(这是一种高级的学习——合作学习),然后就决定一个人代表小组上去回答。派谁去呢?派小组中最差的学生上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一个理念与一个做法。一个理念是:一个好学生要是能把一个差生能教会了,那这个学生已达到了教师的水平,他的学习可以放心了;一个做法是,他把小组内的学生按上次考试的成绩高低度排名次,每一道题给个起评分(有点体操比赛的味道吧?这是他们那里一个体育老师想的办法),要是第一名的学生上来回答呢,那就给本小组计10+1(设起评分为10分)分,要是第八名起来回答对了,那就是10+8分了,所以,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都想让最后一个同学上去,那他们就只好都来帮助那个同学了,而那个学生呢,也为能为小组争光而努了,这时候他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家长,也不是来自老师,而是来自同伴,想一想,有谁愿意在同伴面前丢脸呢?

       其次,就是设法让每一个小组竞争。每一个小组把教师分配的任务的完成情况写在黑板上(当然他们的教室黑板很多,必要时他们也把地面当黑板用,反正他们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思维、讨论的结果给固定下来)。在教师没有开始评判之前,各个小组的同学可以自由地上去改正本组同学的答案,一旦教师宣布评价开始,你们小组的答案也就不能动了,下面的程序是接受教师和其它小组的评判了。当教师认为有必要时,他会要求某组的同学用其他的更直观的形象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当其它小组感觉你们小组有错时,他们会毫不客气地站出来指出,这种指出一旦被裁判——课堂的主宰者教师采纳的话,竞争的效果就出来了,有错的小组被扣的分数就被老师加到指出错误的小组头上了(并不是全部扣完,而只是一部分,当然扣的多少是人家裁判的事),各个小组展示之后,教师和各小组的“相互攻击”之后,教师开始给优秀的学生和优胜的小组奖励了,小组呢?就是有两个先进的小组获得一面小红旗,一旦教师宣布了某个小组获得了红旗,小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要求负插旗的同学(和魏书生的做法一样,班里每一件事都有专人负责)给插上,而获胜的同学则被冠以各种“星的名字,如:表演之星、书法之星、朗读之星、助人之星等等。他们其他的奖励还有什么我没有看到,但我可以想象出来,这个红旗肯定被他们充分地在学生评价中使用了而且是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认同了,要不学生怎么会那么在乎这个红旗呢?(我们高中生能接受什么样的奖励标志呢?这可是对我们智慧的一个小小考验啊)。

       这种学生手里有行动蓝本、行动中有同伴参与、行动伴随着激烈对抗活动的教学模式,其效果我们可以想象,但我们分析下来,要是没有学案,这一切能进行下去吗?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