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师上课
开学初,我就把一篇篇课文分给一个个小组,今天学习第18课《月下桨声》,早有准备的弋涵小组上台了。
范读——读而不“范”
“今天由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学习第18课。”弋涵落落大方的说道,“首先我们来范读课文。”
“雨后初晴,水面上……”大嗓门的陈蔚开始朗读,缺乏点儿抑扬顿挫,不过熟练程度还过得去。
可他刚读完第一段,着急的贝尔高高举起小手,毫不客气的指出:“你掉了一个‘了’,就最后一句‘肯定是刚才有一条鱼跃出了水面’。”
“我读掉了吗?没有,你听错了吧。”陈蔚不服气的反驳。
小老师们在认真读书呢。
大家也很专注哦。
刚刚我注意纪律去了,还真没听到,不过可不能在这问题上过于较真——课堂时间宝贵,我赶紧吩咐陈蔚:“不管掉没掉字,你再读一遍不就行了吗?”
朗读继续进行,洪伟同学基本流畅,但是小错不断——掉字、漏字现象不断发生,关于对话的朗读不生动。后面两个女孩子虽然朗读不太出错,但感情表达一般,所以我只能说第一环节的范读不“范”喽。
词语讲解——有备而来
“下面由我来给大家讲解词语的意思。”
“ ‘千丝万缕’是指……”陈蔚话还没收完,就被孩子们的质问“在哪在哪”给打断了——我曾要求必须说清楚要讲解的词语在课文的哪一页哪一段。
他调整一下,立即重新开始:“第一段第一句话中的‘千丝万缕’是指形容两种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显然是他提前查好的解释。这下大家该满意了吧,不,瞧,他的铁哥们郭彦阳就不买账,急急地举手要说话。
“锅巴,你想说啥?”直接喊外号引起同学们一阵笑声。
“我要给你补充一下,‘千丝万缕’是形容关系密切。”
“我知道‘关系密切’,不过这一句我省略没抄。”
呵呵,都当小老师了,还“偷工减料”。
他讲解完毕,由紫妤同学领着大家把她提前抄在黑板上的几对近义词反义词读了一遍——显然这一环节他们是有备而来哦。
课文学习——问题引路
扫除文字障碍后,洪伟首先抛出问题:“课文中的女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这是课后问题,找出答案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勤快。”
“纯朴”
“诚实”
……
大家说出答案,弋涵随即板书,配合不错嘛,就是陈蔚不停地在讲台晃来晃去,有点扰人视线。
随后弋涵要求同学们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神态、外貌、动作的句子,这边她提出要求,那边彦阳、亚鹏、易潇就举手了。
“请大家把目光投注到95页第10自然段,我画的是‘我来到院门口,发现那个红衣女孩儿站在门外,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一口气读完,彦阳并没有停下的意思,继续说,“我还画的有……”
“等等,”弋涵果断地打断,“为什么画这句,你说理由了么?”
这小老师够厉害的,提示的很好。
“我画这句是因为我从‘进退两难’读出了女孩的害怕……”虽不完整,但也表达除了大意,不错不错。
接下来,雨萱、易潇、梓翔都回答了问题,基本上找出了文中精彩的描写。
问题引路,简洁有效。
质疑问难——火花碰撞
两个问题回答完毕,课文讲完了,时间剩余,弋涵不知所措,我提示一下:“问问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这一问不要紧,教室里热闹起来,一只只小手晃动起来,这么多问题?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梓翔站起来甩出问题。
哦?刚才其实是涉及到的——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只是没有归纳为中心而已。
“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中心是,写作者卖鱼……”一紧张,紫妤竟把买鱼的弄成卖鱼的,大家当然不乐意,我只好出面总结,这一关过。
“课文最后一段说‘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是什么意思呢?”
亦盛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他们能答出吗?我正在担心,不想弋涵上前一步自信的说:“这个问题我来解答。那悠悠的桨声其实就代表女孩的勤劳、淳朴、诚实,这个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姐弟俩的思念。”
“哇,这么厉害!”当即有孩子脱口而出。
我不得不为弋涵的准备充分和理解到位叫好——也许是从资料书中抄的,哪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化为自己的语言。。
建议——不留情面
“易潇。”见他手举得这么高,陈蔚喊了他。
易潇站起来,声音激动,大声说道:“我给你们提个建议:范读课文,结结巴巴,一点儿感情也没有,一个人读错了,其他三个同学也不纠正,等着下面的人指正,浪—费--时--间。”加重语气指责完毕后,他仿佛得胜的大将军似的得意洋洋坐下了。
孙弋涵眼中冒火:“说我们读得没感情,你读一个试试?”
不等易潇反驳,王亚鹏又站起来:“孙弋涵,我想问你个问题,为什么学习课文只有你一个人在那叽里呱啦的说个不停,他们三个却什么事也没有,你们分工不合理。”
……
两条建议一提,下面孩子坐不住,纷纷举手,还想挑刺,弋涵见势不妙,揪过不停走动的陈蔚,领着组员齐声说:“我们课文学完了,回位!“
我想要总结,可铃声响了,下课!
反思:孩子们课讲得怎么样呢?客观的说,还行——因为我要求低:会读课文,解决课后问题,了解文章中心,品品精彩句段即可,不要求挖掘深。是不是这样的课我就满意了呢,当然不。我最不满意的就是有感情的朗读加不进去,大家会欣赏句子,可不能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这不是孩子们的失误,是他们不知道从哪儿插进去朗读——今天我在课堂上略加指导以后,就见了一点点的成效:
比如雨萱汇报她画出的句子并分析后,我要求她说:“我觉得这句话很精彩,请大家跟我一起读读吧。”不过可不止这一种方法,下一步我就要教孩子几种朗读的方式:①领着大家齐读;②个人展示有感情朗读——“我觉得这一段写得很好,我为大家朗读,请你们认真聆听,并努力感受……”③请个别同学读——“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语言的美呢?”④比赛读——:我觉得你读得还不够好,谁能超过他呢?”
慢慢锻炼吧,希望我的学生个个能在课堂上展露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