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胆小”的根源在哪吗?
有不少家长在与老师交流到孩子情况时会说:我的孩子胆小,希望老师多多照顾,老师不要批评要多表扬,老师要给我孩子机会,让他(她)当小班长(值日生、小组长),锻炼锻炼会大方起来的!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将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有的甚至到了小学,家长才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将这个问题交给老师来解决。岂不知父母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婷婷是位漂亮乖巧的好女孩,说她乖是绝对正确的,在幼儿园
这个女孩很胆小从幼儿园毕业也没变大方起来。
立泽是位男孩,在我园上大班。她的母亲怀孕时,害怕自己的身材走样,就节食,不敢吃太多;立泽出生后,又不给孩子喂奶,让孩子吃牛奶长大的,并由奶奶代为养大。孩子会走路后,经常想牵着妈妈的手走,妈妈嫌弃孩子,怕孩子弄脏自己漂亮的衣衫,让孩子远远地跟在后边,不愿和孩子太亲近。所有的大孩子来园都是不哭的,就是哭也是偶尔一次,因一些暂时不顺心的事儿而哭闹。而这孩子男孩,不愿意来上幼儿园,经常哭闹。全同龄的孩子数他特别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也有其他老师反映,有的孩子妈妈对孩子很厉害,孩子就会很胆小。
老师对孩子的爱是代替不了母爱的。
也有人会说,孩子胆小是被吓出来。“妖魔鬼怪”、“大灰狼”等能吓着人,岂不知大人们凶神来煞般的嘴脸、冷酷的言辞也能吓到孩子,使孩子变得胆小如鼠?!
做母亲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婴儿啼哭时,你抱着他,他就不哭了。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感觉到母亲的气息、母亲的心跳、母亲的温暖和柔软,这让孩子感觉到安全。
如果连母亲都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安全,那她还会敢去涉猎更为陌生的更广大的社会环境吗?
所以,孩子胆小首先是因为孩子从小就缺乏安全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谈到:安全的需要是人的第二层次需要,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上述两位孩子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所以,孩子对外界的一切采取的态度是回避的、不接纳的,自然孩子的表现就是胆小、不敢于人交往、不适应社会集体生活。
附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