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错误的实验
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不会说话时,总是会用哭来表达他的需求。
那么成人是如何回应的呢?
一是立即回应。
二是让孩子哭一会儿,不管他。不能惯坏了,不能让他养成动不动就哭的毛病。
三是家长在自己情绪好的时候,会用积极的言行回应孩子,在自己情绪不佳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消极的言行回应孩子。
我的孩子在一岁之前,有一次,我也曾经尝试过用第二种方式来处理孩子的哭闹:
记得是一个下午,孩子躺在床上,过了一会儿,不知是什么原因开始哭了起来,我和孩子的爸爸都走了过去,看着躺在床上的女儿,讨论着:让她哭一会儿吧,也许一会她看无人搭理她,自己就不哭了,不能惯她这个毛病。就这样,我们就在床边看着她哭,看她哭一会儿会不会自己停止哭泣。孩子看无人理会她,哭得就更大声了,再过一会,哭得满脸通红,还是在哭。一看孩子有些揭斯底里,哭得声音都变了,还没有停止哭泣的意思,担心再哭下去,孩子会哭坏了嗓子,就立即将孩子从床上抱了起来,开始安抚孩子。……
虽然时隔二十多年,这场景我现在依然印象深刻。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幼稚。孩子还不到一岁,还没有自制力,如何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哭是不会说话的她对自己需求的一种正常表达,做为家长应该积极回应才对。
今天,看了张怡筠博士幼儿情商微课堂《宝宝"粘人"是为什么》,我才对我之前的这个实验有了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用第二种方法回应孩子的哭闹是错误的。孩子的哭闹得不到很好的回应,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甚至会阻碍孩子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未来孩子的自信、交往能力都会受到消极影响。
当年龄幼小不会说话的孩子有情绪需求时家长要“有哭必应”,让孩子感觉到他的需求会得到有效的帮助,有信任感的孩子才会与父母形成安全的依赖关系,进而为将来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