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无处不耕犁”——观吴勇老师习作指导课“零食的故事”随笔2011年4月9日上午,郑州财经政法大学礼堂里,“‘黄
“春深无处不耕犁”
——观吴勇老师习作指导课“零食的故事”随笔
2011年4月9日上午,郑州财经政法大学礼堂里,“‘黄河之声’全国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拉开了帷幕。第一位出场做示范课的是来自江苏海门实验学校的著名特级教师吴勇。我与吴老师人不熟,但其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于我却是“大名久闻”。通过《语文教学通讯》《作文教学研究》《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等杂志的封面,我欣赏过吴老师的风采;通过拜读《“童化”:守望精神意义上的童年——“童化作文”教学的行与思》(《作文教学研究》)《童年:习作教学的一片芳草地——在儿童视野下的习作教学的重构》(《湖南教育》)《主体单元:行走在课程视野中的习作教学——“童化作文”课程的建构》(《语文教学通讯》)《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一种真切而朴素的教学走向》(《人民教育》)等文章,让我涌动着一睹这位以探索“童化作文”扬名全国的吴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堂为快的渴望。
台上,吴老师开始与借班作课的学生对话了。
简短的,用于师生之间相互熟悉的几句交流之后,吴老师便与学生聊起了“零食”——零食的“形状、颜色、滋味”,并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喜欢的零食写一段话。刚上课,学生就写上了,台下观摩教师的“窃窃私语”渐渐形成了一种让人身神不宁的蜂鸣声。我潜意识里感到:不好,吴老师的课没有抓住大家!
还好,没有等到台下的“嗡嗡”声变大,吴老师已经开始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了。学生对自己熟悉的零食是那样的津津乐道,耳熟能详。吴老师成功地由零食的形、色、味勾起学生对交流零食这个话题的兴趣,把学生引入鲜活的生活记忆。
台下安静了……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零食的诱惑。为了零食,我们有时候会‘花言巧语’,有时候会‘斗智斗勇’,有时候还会‘巧取豪夺’,真的是会为零食‘历尽艰辛’……”吴老师妙语连珠。
“啊!吴老师也喜欢吃零食?”有学生激动地问。
“是从同学们的作文中读出来的。”吴老师卖个关子,说,“大家快看!”
多媒体上映出了学生的习作:《零食的故事(一)》。指名学生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这个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写自己吃牛肉干的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作者吃零食时的心理。吴老师又要两名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吃零食时的心理。
接下来吴老师又出示了写“表妹吃零食时的吃相”的《零食的故事(二)》,让学生读打动自己的内容,找文章打动自己的原因,明白是一连串传神的动词起的作用后,再让学生也用上一串动词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零食争夺战”。
《零食的故事(三)》一出现,就让学生忍俊不禁,那语言真有趣:
“瞧瞧,你的口香糖多爱你呀,已经在你的头上开‘花’了。这是一朵菊花,那是一朵狗尾巴花!哎呀,没想到口香糖还真信任你,竟然在你头上做了‘窝’,这是一簇围成一圈,那是一撮粘成一团!我害羞地捂住脸。”当吴老师再次指名学生说自己生活中的“趣事”时,随着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台下不时发出阵阵会意的笑声,观摩教师已经进入了角色。
正当学生一个个饶有兴趣地围绕着“吃零食的故事”争着发言的时候,吴老师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同学们,除了刚才我们说到的吃零食的故事,还有没有其他的零食的故事?”
我立刻意识到: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拓宽选材思路。果不其然,思维正处在活跃的巅峰的学生立即冒出了一串串的新题材:
“老师,有买零食的故事……
“老师,有偷零食的故事……
“老师,有藏零食的故事……
“老师,有争零食的故事……
……
等学生静下来,吴老师要求大家围绕“1、选材(写片段);2、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抓细节);3、十分钟(比速度)”三条提示开始《零食的故事》习作。
接下来的习作展读,自然是妙文迭出。其中出乎我预料之外,令我终生难忘的应该是《粗粮饼干的故事》。这原本是一个争着吃零食的故事,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与小作者争食的对象竟然是只宠物狗。尤其是宠物狗看到小作者吃自己的“狗食”时的神态、动作、发出的叫声的描写,不仅令人捧腹,也让人佩服。还有《做雪糕》,题材由吃到做,可以看得出学生的写作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后的能量是多么的不可估量。
这时台下是什么情景?我不说你也一定会想到:雷鸣般的掌声阵阵。
许多听课教师课后同我交流时说:真想不到,十分钟后学生能写出那么动人的作文。
我十分感慨地说:因为吴老师实施的是一条“童化作文”之路。童年种种的故事原本是毫无预设、漫不经心地发生着、行进着、消失着。而吴老师就是在不断地带领着学生搜索自己的童年频道,发现、捕捉这些充盈童年意味的生活,让成人眼中“无知的嬉闹”,“冥顽的童性”成为学生一次次快乐动感的写作之旅。
坐在返回濮阳的长途车上,我欣赏着季春的郑州,桃红李白,杨柳吐翠,黄河两岸,草长莺飞,农事正忙,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査慎行(清)“春深无处不耕犁” 的诗句。又联想到童化作文教学,吴老师的课堂不正是为学生勾画出一幅习作路线图,引领学生饶有趣味地走进春天深处,使其兴致勃勃地弄犁于习作处女地的写照吗。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童年。”我祝福郑州陇西路小学六(6)班的同学们,吴勇老师在你们童年时期播下的习作兴趣的种子,在不久的将来结出丰硕的写作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