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督查表”奠基孩子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始终把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教育学生互帮互助,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学有余力静心做学问。因此,我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了细致、周密、具体的训练,从最基础的习惯做起。首先,我和家长约定,制订了“学生行为养成督查表”,内容包括自己洗脸、洗手、洗脚,整理书包、卧室、写作业、读书等。而且,通过打星来记录孩子的表现,每周统计,并有奖励,借助此表调动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让家长和学校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校、在家,都有了良好的行为导向。正是在这种家校良好的督促与引导下,孩子们渐渐有了自理意识,家长满意了,都赞不绝口,甚至有的家长说:“这张“督查表”不仅是孩子的指路灯,也是我的好教材,让我知道了该怎样引导孩子养成习惯。”
班主任工作就是从细微处着眼,实实在在的进行,我从孩子的最基础的行为开始,不断强化和巩固,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我逐步扩大行为督查范围,将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有机结合,有了良好的习惯就有了严谨、向上的班风,因此,我所带的班级,每月都被学校评为“文明班级”,我本人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
学生的行为养成不仅需要不断地巩固,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学生行为养成训练中,我充分利用“听声音”和“看同伴”来促进孩子的自我提醒和自我行动。眼保健操的音乐响起,我班的孩子会不约而同收拾好桌面和书包,准备做操,大课间的集合号响起,孩子们会马上站好、不说话。这是我们的约定,在平时,我就要求孩子们听到什么声音做什么事,逐步的训练使孩子养成习惯,不用过多的语言唠叨,却有了整齐划一的集体。不仅会听,还要会看,每当我发现有人专心致志的读书,我就会走到那些无所事事的孩子面前,指着让他看,“你看到什么,该做什么了”,孩子马上就意识到了,急忙行动起来,不用过多的语言赘述,却依然产生理想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