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空空
——写于已过半的2014年
2014.6.30 星期一 多云
今天是
我不禁感慨:时间可过得真快。想想自己的“2014年,最想做的十件事”,真是羞愧不已。
我的2014年的十件事分为三个时间段,6月30日之前需要完成4件事。而今看来,时间已到,事儿却一件没做到。
一、2014年6月30日前。
1、尽自己所能,帮助每一个有实力考上一中的学生实现目标,不留遗憾。(分数还未出来,不知是否留遗憾或遗憾回留有多少。)
2、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成绩,不能因自己的语文科目影响学生的中考总分,造成遗憾。(分数还未出来,不知是否会造成遗憾。)
3、这学期的重点工作:要指导学生至少进行8次作文训练,用心思考,下功夫备课。(这个没有完成,只指导了4次。)
①每次作文课要制作简单的ppt,要提供两篇满分作文。(未做ppt。)
②力争学生节节课上有收获,人人课上有收获,学生的作文分数能大面积提高2—3分。(自我感觉指导得挺到位,但学生的作文分数并没有达到大面积提高2——3分的目标。计划和现实差距太大。)
③珍惜每次大型考试,以整个年级的学生考场作文为依据,认真分析,所得结果制成图表,供姐妹们参考。(也许是姐妹们兴趣缺缺,自己动力不足;也许是自己偷懒,不想下功夫设计,总之,不了了之。)
4、每天认真写教学设想和教学后记,积累经验。(每天没有做到,认真也没有做到。)
汗颜。按照计划所规定的时间,6月30日前,这4件事,一件也未完成。
那么,2014年的前半年,我都做了什么?
一、伤心一直缠绕着自己。前两个月什么都不想做,第三个月开始,情况稍微好些,能做事,但伤心还在。
二、进入5月份,开始生病,几乎占据了两个月的时间。
这样的状态,早就把2014年的十件事抛到爪哇国了。
三、规定文章写得不少。
2月
①补写了“2014年,最想做的十大事”一文;
②写了《正能量》读后感;
③为焦作新教育推荐了初中生阅读书目。
3月
①为同学写了一篇4000字的发言稿;
②准备县作文教学说课比赛。因自己选取的是七年级教材,不熟悉,查资料、解读教材,整整用了两周时间,才制成ppt和说课稿;
③九年级第一次语文月考成绩分析;
④九年级作文训练分析;
⑤郑州报告心得;
⑥省教科所的立项;
⑦投稿四篇:《中学语文通讯》征文两篇获二等奖;《中学语文教学》征文一篇获二等奖;中国教育文苑征文一篇。
4月
①市课题立项;
②为同学写了一份市课题立项;
③整理市课题立项成果;
④《中学生阅读》征稿一篇;
5月
①省教研室课题立项2个;
②市论文2篇;
③市作文教学优质课大赛;
④“燃灯者计划”申请表;
⑤“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课堂实录;
⑥文言文阅读试题;
⑦《中学生阅读》征稿一篇。
⑧师德材料一份。
⑨创建了“四棵柳”读书社,整理了几万字文章及图片、视频等材料。
6月
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投稿3篇;
②“点灯人”申请材料一份(5000字);
③因腰痛在医院治疗18天,写文章较少,只有读书;再加上九年级中招考试带队2天;七八年级期末考试监考2天。在这样充足的时间内,读了16本书。
反思:
为什么计划不能完成甚至发生偏离?原因还是制定计划时过于草率,想当然的成分多。
明天就进入7月份了,我“最想做的十件事“也进入了第二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也是4件事。
二、2014年7、8月份。
5、读书。
以《如何阅读一本书》、《构筑合宜的大脑》这两本书为依托,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为参考,重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阅读完毕,要达到两个目的:
首先要初步掌握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如果暑期后再接七年级,阅读课上要切实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其次是能对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有一些理解,并能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6、解读诗歌。
以初中三年六册的古诗歌为例,读出自己的体会,整理为小文章,为晨诵课做准备。(因不知道难度,故无法估计解读首数。)
7、解读电影。
选自己喜爱的两部电影:一部中国,一部美国。尝试写篇影评。以《构筑合宜的大脑》和自己所订购的《电影文学》为依据。
读出自己的东西来。即使粗糙浅薄也不惧怕,要牢记走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对于自己的成长,意义巨大。
8、反思、整理。
三年的教学循环,经验是什么?失误在哪里?
①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如何并进?阅读能力和做题技巧真的是相克的吗?能否相生?等等。
②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怎样设计?怎样利用资源才是不浪费时间?
③晨诵课如何开展?
④学生的成长到底要关注什么?等等。
仔细审视当初所制定的5——8件事,我此时此刻的想法又发生了变化。有的想深入了解,有的想放弃,不过,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又非常重要的且易于实践的才是首选,才是真正最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