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引来的思考……
今天,给同学们评讲一张卷子,其中有一道题让大家争论了半天才达成共识,这是一道选择题,原题是这样:
选出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由于缺乏建筑材料,大楼才建一半就偃旗息鼓了。
B、作者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也很吸引人。
C、他那抑扬顿挫的声调至今还在我耳畔回响,我永远忘不了他。
D、老五声色俱厉地批评小王不该故意破坏公共财物。
每次评讲卷子时,我都是自己先做一遍,然后和答案对一下,没有出入,就按自己的想法讲给同学们听,同学们反映这样挺好。这次我做时,我采用的是排除法,B、C、D这三项没有不恰当的,于是就是A了,刚好答案也是。于是就没进行过多的思考。

没想到讲到这一题时,我说选A,卜彦芝同学马上提出异议:“老师,偃旗息鼓还有事情终止的意思啊。楼盖了一半不盖了不是终止了吗?这个用得也对吧?”我内心一愣,我知道我不能强行让学生接受选A的结果,一定得好好分析。这时,姚淑丽也在一旁支持彦枝的说法,并且递过来了一本《成语词典》,翻到那一页让我看,上面确实写着:
偃旗息鼓——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我咋一听,彦枝的说法有道理,但又仔细一想,这“终止”和“中止”的意思不一样,“终止”是结束停止的意思,而“中止”是做事中途停止,还有接下去做的意思。再来看看盖大楼是因为缺乏材料,是决定不盖了呢还是有材料了继续盖呢?当然是会继续盖的。用“终止”不恰当吧。我这一解释,同学们才算有了明白的意思。
我又接着对同学们解释说:“咱们再来品品‘偃旗息鼓’停止做某事是主观上愿意停止的还是客观上所不容许的呢?”同学们一时不明白,我给大家举了个例子:“比如星期天,你准备给家人一个惊喜——做一顿美餐。可一早妈妈就在你耳边唠叨你不会做,爸爸也说别浪费东西了,于是你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偃旗息鼓了。大家说说,做这个决定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呀?”这一听,大家明白了,主观不决定就不会终止,于是一致认为是主观的行为。
我又让大家看原话,缺少建筑材料导致大楼不能继续盖下去,这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啊?大家一眼都能看清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偃旗息鼓强调主观,用在这里当然不合适了。分析到这里,大家才露出豁然开朗的表情——真懂了。

一个成语的解释结束了,但它留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首先是复习时不能仅限于给学生对答案,更要预设每一道题学生会出错的地方及他们出错的原因,还要有向他们解释的技巧,要不,课堂上浪费时间不说,还会给自己造成紧张的情绪。
其次,成语的意思是死的,但它的运用却是灵活的,对成语的运用,要凭语感,还要多读多想,真正把成语用到妙处。
最后,课堂上学生也有自己的思考,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浅显地给他们解惑,这样才会让学生由疑到悟,逐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