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问诊室】借书也有故事
接到鸟妈妈与雪妈妈的邀请,真的是惊着了。第一,我只是最普通的一名乡村英语教师,与名师从不沾边;第二,说起来实在羞愧,那个年代读过的书,屈指可数,而且几乎就没有买过书,凡是读过的书,都是借来的,大都不记得名字了,更别说具体情节了。怎么写?写些什么?过滤,沉淀,还是借来的书的故事最有印象。
那个晚上,《穆斯林的葬礼》
那个年代,老师是不允许把“闲书”带进教室的,所以,所有的书籍都是“地下工作”。而我们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管谁带来一本书,就必须在宿舍看,不能带到课堂上,以防被老师没收。那时候的宿舍都是平房,整个宿舍院管理很是严格,晚上到了熄灯的时间,所有的寝室必须要熄灯,大门紧锁。唯一有电灯的地方就是厕所,所以厕所到了晚上就成了“爱学习”学生的最佳“归宿”。
已经不记得是谁带来的这本《穆斯林的葬礼》,自己又是凭借什么借到手的,只记得,人家只借一天。天呀,一天的意思就是一个晚上( ⊙ o ⊙ )!。拿到书时,已经很旧的样子了,只记得书页很软的样子。因为晚上有书看,激动了一个白天都听不进去老师讲的什么。夜色来临,终于盼到晚自习结束,什么样的速度冲进宿舍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站在厕所的路灯下,任凭寒风的袭击,一切都进入了故事,进入了角色。作者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文字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触及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
眼泪不知何时流满了双颊,哭声惊动了“左邻右舍”。她们前来相劝,擦干眼泪,继续前行,也许文字的魅力在那时彰显了它的最高境界。不记得什么时候回的宿舍,只记得,很冷很冷,全身透心凉,冰棍的感觉。还记得,第二天,第三天都没有笑过,没有说一句话。宿舍的同伴说,这次看书真看傻了。
那个暑假,《红楼梦》
不像现在的孩子,还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知道“名著”是什么,还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小学生必读书目”有哪些。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会举行家庭读书会,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只要是给孩子买书的事儿,那是绝对的支持。老师会举行好书推荐会,带领学生同读一本书,畅谈书的内容与感受。
隐约记得上了初二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本书叫《红楼梦》,而且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那是因为那时听说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那是因为有一同学家中有这样一本书。也许是班里喜欢看书的同学不多,也许是因为我们俩是同桌,她竟然同意把这本书借给我,而且是借整整一个暑假。那时真是好兴奋,就像穿了一件自己最喜欢的新衣服一样。放假前的那一小段时间,总是对同桌很好,什么事都悠着同桌,因为害怕同桌突然变卦,不借了。
因为喜欢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所以喜欢《红楼梦》。于是翻开厚厚的一本书,没有从第一页读,那个章节有贾宝玉与林黛玉,就先读哪个章节。容颜惊艳,明眸皓齿的黛玉,双眸总是含满泪水。娇生惯养的宝玉,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一切,都结束了。
书没有读完,因为再也理不清大观园里的关系,因为喜欢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就这样结束了,也许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喜欢贾宝玉与林黛玉。就这样借了一个暑假的《红楼梦》只读了几个章节,就结束了。从此,直到现在,再也没有翻开过《红楼梦》。
那三年,《读者文摘》与《青年文摘》
我一直都认为自己很幸运,幸运在那个家庭不富裕的年代里,那个书匮乏的年代里,那个不注重阅读的年代里,让我遇见了她——一生的好友黄瑞春,我习惯于叫她“春儿”。
春儿的家庭是个书香家庭,爸爸在乡教育组工作,妈妈是小学老师,姐姐是高中教师。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家庭真的还不富裕,更很少有家庭会支持孩子阅读,或者说把“大把的钱”花在“闲书”上。可是春儿的家庭却大力的支持孩子的阅读。而春儿很少买什么大部头的小说,只钟情于《读者文摘》和《青年文摘》。
每一期的《读者文摘》和《青年文摘》,春儿都会很及时的买到手,我成了第一位读者。她会首先选择《读者文摘》,那我就先来读《青年文摘》,然后我们再交换。假若到了假期,春儿也不会忘了我,总会好好地给我带到学校,直到我看完,才会收起来。
每一次读的我们会忘记课堂上老师讲了什么,课下同学玩了什么,聊了什么,我们会沉浸在文字中。因为那些文字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那些文字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人以启示,让人从中得到人生感悟;那些文字,让你懂得去关注亲情,享受爱情,珍惜友情;那些文字,给你鼓励,让你开心,启迪你的心灵;那些文字,使我们充满了一颗感恩的心。
春儿的睡眠意外的多,几乎每节语文课都会睡觉,睡醒了的时候,几乎要下课了。可是春儿的语文却出奇的好,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大家都说春儿真聪明,上课不听也能考第一。我说那是春儿有书读,有文字丰盈。
感谢春儿,感谢朋友!那个家庭不富裕的时光里,有书借,不对,不是借,是你主动送书让读。直到现在,每年我都会订阅《读者》(上学的时候叫《读者文摘》,后来更名为《读者》)与《青年文摘》,这两本杂志,会在我们客厅的沙发上,会在床头,会在卫生间。那里面的每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都会给人太多的思考与向上的力量。我很高兴,现在儿子也喜欢读这些那个年代我们喜欢的杂志。
借书的年代,读书的温暖时时回荡在心头。借《青春问诊》回忆一下那些借书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也真是件感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