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组织了这样一个训练活动:要求学生用200字浓缩此文。缩文非缩写,不必在作文本上另起炉灶,只需在课文中划出自己认为最能展现文意的句子,前后顺连即可。
任务布置下去,不到五分钟,学生缩文完毕,接着就进行交流。同学们自己诵读所缩之文,诵读完毕,由我进行评点。本想这是个简单的训练,让同学们斟酌斟酌文句,熟悉熟悉课文,没想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孩子们的思想总是那么灿烂而新奇,同一篇文章经他们一演绎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真应了那句古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的同学抓住叙事主干,从赏花到凝望沉思,再从插叙回忆到豁然开解,一段花与人的故事宛然眼前,这一类我称之为“叙事派”。
有的同学侧重截取写景佳句,把紫藤萝的形态、色彩、动感连缀成文,于精描细绘中也将作者情感表露无余,这一类我称作“描写派”。
有的同学注意摘录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比如:“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徽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淡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些句子以情感为线索,串起作者心路历程中的点点思绪,也把藤萝花带给人的安慰和鼓舞渲染得流光溢彩。这一类我命名为“情感派”。
有了我的归纳拔高式的点评,孩子们表达的欲望更加强烈了,一只只小手举起来。这时,我才发现自己颇为得意的点评其实很苍白。孩子们的思路迅速突破了我设定的圈圈,而飞向更为自由的空间。比如有纯以色彩为线索的;有抓住“流动”二字大做文章的;有“摘叶飞花”,每段取一句的;有文中句与自编句杂糅的……,最值得称赞的是一位同学居然从“过了这么多年,藤萝花又开花了……”这个倒数第二段中的句子开始,然后接上正数第二段的“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前后衔接可谓天衣无缝,而且这正是文中故事发生的正常顺序。由此,我们又共同探讨了本文中运用到的插叙方式,这真是入宝山而不空手归啊!
小小缩文训练,引出这么多思考与收获,我深感满意,马上让孩子们掀开“唐本”(学习方法本)及时总结自己在刚才交流中的体会、感悟。听着孩子们笔尖在纸上划出的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到刚才那一次次声情并茂的诵读,不正符合了我承担的“读出语文素养”课题实验的要求吗?
好的课堂总是统一不分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来都不是僵化的目标,它们就在这课堂的诗意流淌中,就在那一颦蹙,一展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