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一波三折”,只是一种简单的表现手法作文

2016-10-29 
“一波三折”,只是一种简单的表现手法——兼评《MerryChristmas》《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波三折”这个短语,我们一定不

“一波三折”,只是一种简单的表现手法

——兼评《Merry  Christmas》《乱花渐欲迷人眼》

“一波三折”这个短语,我们一定不会陌生。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在自己的写人记事文章里,也试着来次“一波三折”?只要实践的次数多了,熟悉了,我们也就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了。

千万不要把“一波三折”神秘化了哦!其实,它就是一种很普通的使用频率很高的作文表现手法而已。

那么,什么是“一波三折法”呢?

“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波”,指书法中的“捺”;“折”,指写字时的运转笔锋。这里用来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跌宕,摇曳生姿。“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也就是说,一篇记叙文,如果看了开头,就知道文章的结尾,那就提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致。为了避免这一毛病,就要在文中加一点波折,使情节波澜迭起,回旋推进,于是,便能够不断地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感、新奇感,从而增进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这样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揭开“一波三折”的神秘面纱

我说“一波三折法”只是一种简单的表现手法,是因为它很好掌握,绝没有神秘可言。我们都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不总是沿着直线前进的,它的整个过程也往往是一波三折,可以划分为“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作文中,我们只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跌宕起伏规律来构思,就会顺其自然地写出“一波三折”来。下面,咱们以鹏飞万里~的《Merry  Christmas》为例文,来揭开“一波三折法”的神秘面纱。

Merry  Christmas

鹏飞万里~   http://blog.xxt.cn/pengfeiwanli

平安夜悄悄降临了,有种神秘的气氛在静静地弥散着……

听说会收到圣诞老人的神秘礼物,我和弟弟、妈妈准备将袜子挂出去,碰碰运气,尽管不抱任何幻想。

我从抽屉里拿出一只干干净净的袜子,又取出小舅妈送我的高级香水,再仔仔细细地喷到袜子上。当然喽,这高级香水平时我可舍不得用,这次喷点香水是为了吸引圣诞老人到我家滴!弟弟瞧见了,也跟着我喷起香水来。不过,我怕弟弟也喷了我的高级香水,把圣诞老人送给我的礼物抢走了。便想方设法地哄骗弟弟,让他喷了普通香水。妈妈听了这个消息后,脱下袜子,连香水也没喷,就与我和弟弟的袜子一起挂在了窗外。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妈妈和弟弟朝着阳台拜了几拜,祈求礼物能出现在我们的袜子里。可我倒不怎么相信——世界上哪有什么圣诞老人呀!即便有,他也没有时间给我们中国小朋友送礼物!可是,想起我的朋友去年收到圣诞礼物的事,我便对此事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我和妈妈小心翼翼地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妈妈的手第一个伸向她自己的——连香水都没有喷就挂出去的袜子。我和弟弟紧张得不敢看,都闭上了眼睛,“啊——为神马没有啊!”伴着妈妈的一声惨叫,我俩睁开眼睛一看:哈!没有喷香水的袜子里没有礼物哦!与此同时,我懊恼了——最大的袜子里都没有东西,那两只小袜子里还会有什么呢?正当我垂头丧气准备离开时,听到了妈妈惊喜的叫声:“月月!弟弟的袜子里面有东西!哈!四个巧克力耶!哇塞!看来真的有圣诞老人哦!”“哼!”我不服气地说,“我的里面肯定也有礼物!”说着,我迫不及待地把袜子取下来——“偶耶!五个巧克力!太棒了!圣诞老人真的好神奇哟!不过他一定很忙!外国还有那么多小朋友等着收到礼物呢!”我一边惊叫,一边朝弟弟做着鬼脸。

仔细一看,这九个巧克力全是奇欧比牌子的,我可从来没吃过耶!我迫不及待地将一个巧克力塞进嘴里——嗯!鲜奶味的耶!还有夹心!看来圣诞老人的礼物就是好!额……不过圣诞老人居然给我们中国巧克力,难道是他来中国现买的?我又向妈妈调皮地做了个鬼脸:“妈妈!你把刚从脚上脱下来的袜子挂出去,对圣诞老人不尊重哟!人家可是很忙滴!怪不得你没有收到礼物呢!圣诞老人都被熏跑了!”“呵呵……”妈妈笑了,“以后我一定用香水把袜子泡泡再挂出去,这样行了吧?女儿?”

虽然,我并不是西方人,可在圣诞节的早上,我却感受到了西方小朋友的欢乐。Merry Christmas !

文章先交代“平安夜悄悄降临了”,点明事情发生的特定时间——平安夜。这个夜晚“神秘”在哪里呢?我们当然会很自然地想到:神秘在圣诞老人将要把礼物送给哪些幸运的孩子——这就展开了文章的“”。

因为幻想着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所以,“我和弟弟、妈妈准备将袜子挂出去,碰碰运气”,还是“我”多了个心眼,“拿出一只干干净净的袜子”,还特意取来“高级香水”喷一喷,目的是讨好圣诞老人。结果“弟弟”看到了也要喷,“我”用普通香水忽悠了“弟弟”。而“妈妈”呢,“脱下袜子,连香水也没喷,就与我和弟弟的袜子一起挂在了窗外”。这里三个人挂出去的“袜子”各有千秋,便制造了悬念——这是第一折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妈妈和弟弟朝着阳台拜了几拜,祈求礼物能出现在我们的袜子里”,接着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既不相信有圣诞老人,又燃烧着一线希望,再次制造悬念,让我们急于知道结果——这是第二折

下一个段落是详写查看袜子里有没有礼物。先用“抑”的手法,描写“妈妈”的惊呼:“啊——为神马没有啊”,于是,自己也失望了。可是,随着“妈妈”的“惊喜的叫声”,气氛由“抑”而“扬”,“弟弟”的袜子里竟然有“四个巧克力”。那么“我”的喷过高级香水的袜子里会没有礼物吗?取下袜子一看,有“五颗巧克力”,真是激动“我”心哦——这是文章的第三折

事情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是小作者又顺着故事的发展规律往下写了三点:一是确定“奇欧比”巧克力是夹心的,香甜好吃;二是心中有疑问:“圣诞老人居然给我们中国巧克力,难道是他来中国现买的”;三是调侃“妈妈”用臭袜子“熏跑了”圣诞老人,圣诞节的开心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四折

从对这篇作文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波三折”的一般规律一波(事件):接收圣诞礼物→一折(情节发展中的第一个起伏):挂袜子→二折(情节发展中的第二个起伏):盼礼物→三折(情节发展的高潮,第三个起伏):收礼物。而鹏飞万里~的《Merry  Christmas》一文还有结尾之前的四折(第四个起伏):表心情。这就说明,“一波三折法”的焦点,是让文章呈现波澜起伏、曲折前进的状态。

二、运用“一波三折”的注意事项

我们在运用“一波三折”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一波三折的“三”,并非实指数字“三”,它就像“三思而行”、“入木三分”、“士别三日”等成语里的“三”一样,是取其“多”的意思。到底一波几折好,这要根据事物发展和作者表达意图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三”,上面例文中就安排了“四折”。关键在于让文章出现跌宕起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

  “折”,要折得合情合理,不能硬折,要顺其自然,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下面以四月妮妮的《乱花渐欲迷人眼》为例文,强化一下大家对“一波三折法”的印象:

 乱花渐欲迷人眼

四月妮妮  http://blog.xxt.cn/494275714524

杨希文将书抱在胸前,就像将书中对人生之谜的解答也一起按进了自己的身体里,薄薄的书脊上印着的漂亮花纹隐隐露在外面。我撒娇般地被这个近1.7米的大个头拽着,和她一起去了校门口的一家文具商店买钢笔。

经营文教商店的是一对老爷爷、奶奶,脸上满是梯田,还说得上慈祥,只是有时会露出些质疑、如X光一样的眼神让人觉得有些清冷。

店里的笔样式很多,笔上的图案也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果人要是被花迷了眼不知该摘哪朵,一般有两个选择:一是都摘走,二是哪朵也不摘——杨希文是后者。

不过有一支笔引起了杨希文的兴趣,笔上的图案竟然和她怀里的书的书脊上的一模一样!但这是支油笔,不在计划内,所以我俩好奇地比划了一下又放了回去。刚要出屋,就听那位老奶奶在后面一声怒喝:“站住!”我俩被这喝声拽了个趔趄,赶忙一回头,见老奶奶指着杨希文:“你这孩子,怎么偷笔?”我俩被X光扫描得不知所措,茫然地说:“没有啊……”

  “哼!没有?监控全录下了!”脸上的梯田好像遭遇了水土流失,“你俩来干什么?买东西?占便宜?哪个班的?老师是谁?姓名、原名、曾用名?户口、身份证、学生证……这么小就不学好,长大怎么办!”好家伙……质疑的语言老奶奶用起来毫不吝啬、无微不至。我心想说我小还可以,杨希文这大个子看着还小?老奶奶紧接着说:“看你这个头也不小了,还在上小学,肯定是没好好学习!”这可真吓了我一跳,思想这无声的语言X光都扫描得出来?

等我俩看着监控录像才知道原来是那本书的事,书脊上的图案在录像里看着就像那支油笔。可任凭我俩举着手里的书怎么解释,老奶奶仍有着青松一样的精神,咬定了就不放松,还说要送我们到派出所——那倒是能说清的地方,只要别把我俩扔到渣子洞里就行,我可不保证有江姐一样的毅力。杨希文委屈的泪水也终于喷薄而出,我第一次看到她哭,第一次哭出的泪水就让我的心即使包裹了雨披也要被淋湿!我猜想当年白素贞水漫金山时会不会也有一半是用的自己委屈的泪水?

最后那位老爷爷将录像放大了,看清了杨希文确实是拿的自己的书,老奶奶这才罢休。可杨希文的眼泪不是浇灌梯田的,她强烈要求老奶奶要向她道歉,老奶奶恨恨地说小破孩还要什么道歉,没抓住你们就不错了,还不赶紧走。这话也可理解为我们应该偷了她的笔,然后再被抓住,没偷是我们侥幸犯下的一个错误。

回到校园,看到光秃的树枝、落满雪的花坛,乱花已无,何以迷人眼呢?

我们来分析这篇文章的“”与“”。

:被店主冤枉为小偷☞表现了对社会上信任度缺失的慨叹。

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起因:杨希文“拽着”我去文具商店买钢笔。注意,这里的伏笔:“薄薄的书脊上印着的漂亮花纹隐隐露在外面”,在为后面的被误会做铺垫。第二段仍然是一个铺垫,在暗示我们,这对老夫妇对客人总是在提高着警惕。那目光流露出对每一人的审视与不信任。第三段是从笔的样式多姿上点题,同时交代杨希文买东西的特点。

一折(发展):“有一支笔引起了杨希文的兴趣”,因为“笔上的图案竟然和她怀里的书的书脊上的一模一样”,这种图案的巧合,又重重地伏了一笔。“但这是支油笔,不在计划内,所以我俩好奇地比划了一下又放了回去”,事情发展到这里原本应该结束走人了,然而麻烦事来了。

二折(发展):二人刚要出门离去,“后面一声怒喝:‘站住!’”“老奶奶指着杨希文:‘你这孩子,怎么偷笔?’”让二人十分震惊,真是祸从天降,这里的“拽了个趔趄”、“不知所措,茫然地说”等动作、神态描写,都表现着自己对“怒喝”的吃惊。而第五自然段详写老奶奶声色俱厉地拷问和训斥,把这一折烘托得扣人心弦。我们也不由为主人公的被冤枉而愤愤不平,同时也担心她们会遭遇更大的委屈。

三折(高潮):文章进入了高潮部分。调出录像验证,确实是“书脊上的图案在录像里看着就像那支油笔”,可是老奶奶固执己错,把杨希文委屈得泪水“喷薄而出”,小作者运用调侃的语言来记述这些气人的误会,更给我们的情绪增添了不平。最后放大录像画面,终于证实了杨希文的无辜。而老奶奶的拒不道歉,正是主题要反映的一个角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定的思考空间。

结尾的扣题句——“乱花已无,何以迷人眼呢”,含蓄地道出了社会上诚信的缺失这一现实,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确实会感到困惑、不解,但是,他们在思考。

这篇文章明显运用了误会法,中间也加入了悬念法和抑扬法,这些手法都有效地推动了文章的“一波三折”,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小学生,能够如此讲究结构艺术、表达时抑扬、进退、开合等做到了驾驭自如,逻辑思维流畅且波澜迭起,出人意料却又在辩证法之中,确实难得!

实践告诉我们:作文叙事贵在一波三折。太平直的作文,往往写不具体;写不具体,内容就不会曲折;没有曲折,文章当然味同嚼蜡,缺少感染力量。怎么办?那就试试 ☞ “一波三折法”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