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情系端午,本文作者为网友,是一篇高中作文,全文共计15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当我读到“客死他乡招人笑,年年端午吊忠魂。”这句诗时,我的内心忽然涌起一股说不出来的感动。想想如今,端午节好像过得一年比一年淡了。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叫屈原的诗人外,对它蕴含的其他意义知之甚少。而相反地青少年却热衷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泊来的节日。
去年我国的端午节被韩国注册了。面对韩流的再次侵袭,来自民俗、法律、互联网界的专家指出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以防遭遇流失危机。也让有识之士在接受外来节日洗礼的同时,也更加地重新审视我们民族自己的节日文化。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在我国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历史的长河沉淀,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内涵。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节的每一种延续下来的纪念活动,无不是寄托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和心愿。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这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敬佩之情。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粽叶也就是一层纸的厚度,却见着了百姓情感的深度。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此外端午节还有钟馗捉鬼,挂艾叶菖,蒲撒雄黄酒等习俗。如果说端午节是因为传说而显得更加动人,那浸透在端午节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则让它散发永恒的魅力。传说可以动人,而情更加感人。
节日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于挖掘和弘扬,我们应该多注重开掘、整理、充实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
希望我们可以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内涵,使传统节日展示其独特的迷人魅力。也让端午节绽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真正成为“抢不走,夺不去”的民族节日。
情系端午 吉利 1500字
读书人作文频道期待您的投稿,http://www.reader8.net/zuowen/ 更多端午节相关的作文请访问并收藏我们的专题页面:http://www.reader8.net/zuowen/duanwu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