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书墨飘香,阅读让我成为习惯,本文作者为佚名,是一篇高中作文,全文共计32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书墨飘香,阅读让我成为习惯
书墨飘香,阅读让我成为习惯
在万籁俱寂、夜深人静时,我习惯于洗净双手,抖落一身疲惫,调整一下心态,忘掉白天那些烦心的事,以平静的心情坐在书房明亮的灯光下,手捧一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轻轻地翻动书页,那一瞬间阅读的快感随之而来,与远方的朋友交谈,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字里行间所描绘的世界中去,以充沛的情感展开自由想象的空间,让自己进入一种清纯如水的境界。我沉溺于这泛着清幽墨香的书页之中,遗忘了时间,遗忘了自我,尽情穿梭于字与字的群旅之间,产生一种由文字形体所带来的视觉快感。今晚,窗外,我正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寻寻觅觅我的阅读 、我的成长,沐浴着书的霞光。
我整个小学阶段都很少买书。我读的是小叔留下的各年级课本(他比我大五岁),还有亲戚家里的杂书,尤其是连环画。现在回忆起来,不免有些心酸。正如我对学生们所讲的:“就那些书,天天看,反复看,自然而然内容就都记得了。”当时,我贪玩得很,上课时也不太专心,但成绩却名列前茅,原因就是课本早就被我看得滚瓜烂熟,等于“充分预习并自学成才”。
连环画是我的最爱,因为它画面逼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句简明扼要。连环画也颇不易得,因而我倍加珍惜。连环画告诉我许多道理。特别是《三国演义》系列(当然不全,印象中不超过十本),常常令我神往。是的,崇拜英雄的我对关羽、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用木片削成刀形,用布条绑在木棍上。我使着自制的“青龙偃月刀”,自是威风凛凛,当然消灭的敌人是路边的野花野草。我还将家中的坏芭蕉扇拿出来,身披大白褂,模仿诸葛亮,作玉树临风状,时不时指点江山一番。那时,几个伙伴偷偷笑我,我不以为意,直到看到《济公》后,才恍然大悟,再不臭显摆了。
我清楚地记得,小学五年级时,我十一岁,去姑父家拜年,内急如厕,猛然见到厕纸洞里放着一本砖头般厚重的书。我记得:封面都没了,书结尾处少了大约10页,去处,相信读者也清楚。万幸的是还有目录。我迫不及待地拿到手里,细细打量,原来这是一本《武松》,还是线装本。我早就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对武松的一生却不太了解。一种惊喜在脑海油然而生,很快我便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了。不知过了多久,母亲焦急的呼唤声才把我拉回到现实中来。而我甚至都站不起来了,大腿都麻了。那天,我的世界只是“武松”。
亲戚家的藏书都被我看了个遍。邻居家的也“无一漏网”。我家前面的一户人家家境富裕,望子成龙,订阅了很多报刊杂志。他家的孩子与我相差一岁,也是我的“死党”,自然,“金矿”也与我分享。我常常玩着玩着就看起书、读起报来。我记得,他家订了《少年百科知识报》、《文学故事报》、《少年文艺》等。渐渐地,我到他家时,他也不拉我玩了,因为我总是与书报亲密接触,还被他妈妈作为教育他的活例:“你看看人家阿武,多专心哪!你就知道玩……”
初中的生活很苦。早上六点多就要到校,妈妈每天给我钱买烧饼当早餐,有时一毛,有时两角。我常节省下来。一次,和堂弟一合计,竟然有了8元“巨款”,当然都是硬币。于是,去了书店,这次不是去“蹭书”看的,我俩似乎有了底气,脚步也笃实得多。最后,我们买了《孙子兵法》和小仲马的《茶花女》。
说来也怪,刚刚对外开放,我竟然迷恋上港剧。记得初三下学期,春光烂漫。央视一套热播《千王之王》,共25集。主题曲《用爱将心偷》由汪明荃主唱。我父母因职业是医生常值夜班,无暇顾及我。每晚8点,我悄悄打开14英寸熊猫黑白电视机,先偷看一集电视剧,再翻阅《电视报》,印象更深。剧情梗概: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南粤城广州。土豪洪彪、洪豹父子野心吞并赌场。有"南眼神"之称的千王罗四海镇压捣乱。洪彪父子怀恨在心……。25集终了,离我的中考也只剩两个月了。
高中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的语文和英语分数名列年级第一,尤其是语文100分,令其他同学不可思议。安静的我从此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文曲星。但我的生活涛声依旧,教室---阅览室---食堂---寝室,四点一面。我看的书很杂,享有“万事通”的美名。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成了我的最爱,假期,偌大的校园里,自己一个人在寝室从早晨一直看到日落。也许是因为自己也来自农村,总感觉这部书代表了中国小说的最高成就。笔记也做了些,全是肤浅的摘抄,没有深入的分析,心里却开始做着梦,自己构思一个本土的故事,很俗,记得借鉴的是《平凡的世界》的开头:“天上飘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农家小院的屋顶上……”
1983年夏天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考进了郑大。
进入智慧殿堂,欣然又茫然,阅览室内,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杂志,同时还养成了摘抄的好习惯,摘抄的对象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文史、军事、体育、乡野故事……至今,我还保留着两本当时的读书笔记。很快,借书证又让我有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我也有过一次惶恐不安的经历。那次,刚借的一本书从床头不翼而飞。我四处搜寻不得,结果被图书管理员找去。我惴惴不安,幸好,那次只让我赔了3元钱,照价赔偿,可这也搭进了我一周的伙食费。但我还是使用借书证最勤的人,有时,白天借,当晚就着卫生间的灯光就看完了。但图书馆是定期分班开放的,没书读的时候真是难熬。每晚自修前,我总是跑到报廊看贴在橱窗里的报纸,尤喜读《中国青年报》和《参考消息》。
校内解决不了“饥荒”,校外解决。我们几个“同道中人”发现了两个好去处。一个是“缘诚书屋”(郑大旁),面积不足20平方米,书籍质量很高,专卖优秀文学作品,也有专业类书籍,如哲学类。我曾经下决心用10元买下《西方哲学》一书,读之,兴味盎然。但专卖此类书籍,实难维持。进郑大半年后,它就在我们依恋的目光中关门了。另一处是进修学校斜对面的“休闲书屋”,一间15平方米左右的青砖屋,两排书架上尽是收来的旧书,店主40多岁。其时,我们正住宿在进修学校,回宿舍时必经此处。信步走进去,如见“桃花源”。旧书中蕴藏着无数“宝藏”,我家中至今收藏着淘来的“宝贝”,如许多军事类书籍、体育类杂志(其中还有1977年的《新体育》),甚至还有一套线装本《三国演义》。体育类杂志都是用线穿连在一起的,厚厚的一本,包括了一年的该种杂志,我就是从这些杂志了解了乔丹——芝加哥公牛。
博览群书的我妙笔生花,常有文章或演讲在校内评比获奖,又因体育知识丰富,进入校广播台做了体育栏目主持人,这栏目的名称我记忆犹新———《体坛动态》,导入语是“纵观体坛风云变幻,感受赛场胜负悲欢”,自编的,怎么样,够有文采吧!
1987年夏天,我毕业了!日用品我都没带,甚至连两条被子也留在了宿舍,只带走了满满一箱子书,大部分是淘来的旧书。
工作了,有钱了,我先后订了《读者》、《微型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读者文摘》等杂志。也许你要说:“作为教师,怎么只订了些‘杂书’啊?”其实,我深刻地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只不过学校订的教育类报刊有好几种,而我又负责代管图书室,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我还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至今读书笔记已有十多本了,每本笔记上我都编好页次,写好目录,便于查找资料。这些读书笔记就是我最得力的助手,为我教书育人、撰写论文立下汗马功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待看的书堆积如山,面对他们,我似乎有一种负疚感,必须作出艰难的取舍。
好书必将伴我一生,读薄书本,读厚人生是我永远的追求!一书在握,世界在胸;书海漫游,其乐无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路1号; 邮编:311201;电话:0571(82687060)
书墨飘香,阅读让我成为习惯 佚名 3100字
读书人作文频道期待您的投稿,http://www.reader8.net/zuowen/ 更多习惯相关的作文请访问并收藏我们的专题页面:http://www.reader8.net/zuowen/xiguan/